《奇葩說》第五季已經開播了,舞臺上的“戲精”越來越多,可網友卻說越來越不好看了。
還記得奇葩說第一季與我們見面,是在2014年,那時節目中那新奇有趣、聞所未聞,甚至頻繁挑戰我們三觀的辯題,加上各路怪咖選手們個性十足的闡釋,實實在在地讓我們領略了一把“奇葩”的風采。
問一個尷尬的問題:看了整整4季,你有感覺審美疲勞嗎?

有的時候,場上的那些唇槍舌劍依舊“奇葩味”十足。
“熬夜傷身但使我快樂還要不要熬夜?”槓精野紅梅毫無邏輯卻能點燃全場,“你熬的不夠,你要大熬特熬”差一點PK掉了專業辯手顏如晶。

“面對女友求生欲測試,演戲還是做自己?”想要深刻的老奇葩臧鴻飛敗給撒嬌賣萌的新奇葩李思恆,在後面的車輪戰中,臧鴻飛硬是靠吼和情懷被留下來。
還有選手直接在辯論中,用歌詞串起了整個論點;也有選手輸了之後,抱著馬東痛哭,現場一度尷尬無比。
但有時,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口味已經習慣了奇葩式的辛辣,那些聽來聳人聽聞、挑戰極限的問題,現在讓我們嚼起來覺得,也就是這麼回事嘛。
從第一季到第五季,從2014年到2018年,《奇葩說》團隊成長了,觀眾也變了。當初《奇葩說》的爆火,是觀眾喜歡奇葩們“奇葩另類的觀點”,觀眾在大笑之餘還有些許沉思。當年非常小眾新奇甚至毀三觀的辯題如今再回望都變得稀鬆平常了。如今,觀眾看《奇葩說》的心境也愈來愈不一樣了,在最新的節目中,《奇葩說》似乎變了味。
01
那些小眾的辯題,慢慢成為時代的主流
《奇葩說》第一季的辯題圍繞著社會上有著爭議的觀點讓辯手們去辨,“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你選擇大城床還是小城房”“人到30歲是做穩定的工作還是追求夢想”,主流or非主流的價值觀任你辨,節目提供多元化的觀點,大膽、開放、包容,容易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也會有積極的人生思考,觀眾喜歡這樣一個輸送價值觀的節目。
第二季的辯題依舊要麼是我們身邊存在並無法被解決的固有性問題,要麼是值得被昇華的道德大事,“是否接受開放式婚姻”“如果一個月後就是世界末日,當局應該公佈消息還是秘而不宣?”“同性戀該不該向父母出櫃”“窮遊是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話題觸及到了同性戀、開放式婚姻等,有深度、有思想、有內涵,給觀眾提供了看世界的角度,這才是一個好的節目應當有的樣子。什麼是三觀正?就是允許你有不同的三觀,讓這個世界更包容,這才是《奇葩說》的力量。
第三季的辯題更具生活化,“你和你的伴侶顏值分別是98or2,你選”“該不該刷爆卡買包包”“女性專屬停車位是不是歧視”“我超想在朋友圈秀曬炫,該不該剋制?”辯題相對較狹窄,挖不出太多深刻的東西,只好開始上升到價值層面。沒有前兩季辯題的多層面性和角度,但辯手的水平是提高了,觀眾也更多感受到了選手的詭辯和演戲能力。
第四季的辯題“和老闆一起打電動,我要不要放水”“要不要當職場邀功精”“分手該不該當面說”辯題相對就無趣的多了。據說節目組會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後臺,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業、創業等領域,選取網友關注最多的問題,發動網友參與調查投票。網友參與最多的題目,才能進入節目選題。辯題更貼近生活細節了,反倒缺少力量和辯論空間。觀眾看完節目以後,很容易忘記節目的辯題是什麼,也很容易忘記每個人說過什麼,更多的感受不是誰說了些什麼,而是這個人說得好不好。
《奇葩說》第五季更關注年輕人生活現狀,用有趣的方式解讀時下年輕人生活,通過觀點探討和辯論交流的形式,輸出積極、正向的思考態度,倡導更多人用辯證、包容、樂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02
做“怪咖”?不如塑造個大眾喜愛意見領袖
2014年11月,《奇葩說》以黑馬之勢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馬薇薇、範湉湉、姜思達、顏如晶等一票言辭犀利、特立獨行的奇葩成為“說話屆”的新星。但是漸漸地,選手們也發現在一味求新求怪之餘,他們要真正成為廣泛意見的帶動著,最終還是要從“小眾”迴歸多數人所能接受的主流。
2017年,四季節目下來,黃執中、胡漸彪、肖驍、馬薇薇、邱晨、顏如晶等人成為《奇葩說》的招牌,他們每次發言觀點獨到,直擊命題,直插觀眾的內心。
這期間,觀眾記住了咆哮警察歐陽超,站在世界呼喚愛的陳銘,大哭大笑的霸氣女王範湉湉,盲人辯手蔡聰明,還要給姜思達買貂穿。每個人身上的奇葩標籤和人設很十分清晰。
後面幾季中,奇葩的形象越來越淡化。最讓人意外的是CEO們也來參加《奇葩說》,並充當辯手。他們想要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個能夠表達自我的舞臺。話題、流量和明星光環才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綜藝這把槓桿確實能撬動流量和關注,但若要將流量變現或轉化成品牌形象,卻並沒有那麼容易。
如今《奇葩說》的選手背景變得更加複雜,第五季的有辯論圈大神、說唱歌手、名校博士、網紅、媒體人、作家、村姑…不管是專業辯手還是綜藝大咖,人人都想表達,人人都想紅,他們更想成為主流民意的帶動者,甚至有人為了節目效果刻意表演、哭鬧、雞湯。
人人都想紅,都要獲得流量的時候,直擊靈魂的部分就越來越少,眾聲喧譁越來越多。鋒芒不再,更多的思量花在瞭如何贏得比賽、贏得選票、贏得流量的勾心鬥角中,這或許是讓《奇葩》說最終不再奇葩,變得與我們熟悉的綜藝類節目無差別的原因所在。
03
觀眾被餵飽了,小眾的“奇葩大餐”哪兒這麼好做?
《奇葩說》第五季還未開播,傅首爾打董婧、馬薇薇周玄毅分手等話題紛紛上了微博熱搜。什麼時候《奇葩說》要靠這些娛樂新聞搏頭條了?加之第四季結束時馬薇薇手撕姜思達,老奇葩抱團,姜思達離開米未等新聞也紛紛讓觀眾詬病,《奇葩說》的選手們是不是太膨脹了?最新的節目中,老奇葩靠情懷留下,新奇葩戲精爆棚,也讓觀眾質疑這還是一個輸出價值觀的談話類節目嗎?
《奇葩說》最初的觀眾大多是對說話充滿好奇的人,他們希望看到思辨的火花,希望通過多維度審視這個世界,而《奇葩說》的出現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他們通過看別人睿智的辯論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節目越來越火爆,辯題更接地氣、更生活化,更年輕化的時候,《奇葩說》觀眾變了,《奇葩說》變得更加討好年輕的觀眾,臧鴻飛和“川普”青年李思恆PK落於下風的時候可以看到掌握自主權的更為年輕的一批年輕人,有了他們這一代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對於爆款內容的期待和過去也千差萬別。
所以,那些期待《奇葩說》的觀眾和別的節目不一樣,不看網紅廝叉,也不想浪費時間聽他們胡攪蠻纏的,認為一檔好的節目一定觀眾在歡笑之餘有收穫的,或許就是離開《奇葩說》的那撥人了。
《奇葩說》成為爆款的同時,註定是會失去一些老粉絲,也迎來新受眾。但總體說來,被前面四集的“奇葩大餐”餵飽了、養刁了的各路觀眾們,的確變得越來越難滿足。這世上哪有這麼多新奇、小眾的“奇葩大餐”,能讓人連續五季都吃不膩呢?
作為《奇葩說》的死忠粉,小眾君依舊期待這一檔閃著光的談話類節目,希望大家通過語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希望這個世界變好,你們也變好。
但即便這檔節目變得光芒不再,也無需唏噓或者感慨。任何小眾的人、事、潮流、觀點,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存活下來,必然也都經歷著從邊緣到中心、從小眾到主流的變革。不是《奇葩說》不再精彩了,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
所以細細推敲,《奇葩說》也記錄著這個時代思想和觀念的變遷呢,別多想了,享受它吧。
閱讀更多 小眾星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