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完整兒童」需要「完整幼師」

幼兒教師因承擔的教育對象是幼兒,常被冠以“哄孩子”“保姆”等誤稱。在誤稱的背後,反映出大眾對幼兒教師知識結構存在的深刻偏見——幼兒教師不需要多少知識。事實上,幼兒教師不僅需要照料孩子,還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結構與廣博的學識。與其他年齡段的教師相比,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呈現出更為複雜的深度與廣度。

現代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表明,0—6歲兒童在很多方面處於人生髮展的“關鍵期”。兒童在最初6年時間裡,相繼完成了身體站立、開口說話、主客體分化、自我意識出現、事物觀念形成等。以此來看,學前教育階段培養的是在認知、情感、語言、社會、藝術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的“完整兒童”。幼兒教師作為培養“完整兒童”的專業人員,自身需要具備完整的專業素養與知識結構。

培養“完整兒童”需要“完整幼師”

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內在規定性

從本質上看,幼教工作者對幼兒時期各種生長規律與特點的認知要遠遠難於其他年齡段的學習者。一方面,幼兒攜帶著種系進化過程中遺傳的生物學與文化基因,擁有先天的知識形式結構,寶貴的天性資源需要幼兒教師以更加科學和專業的“兒童眼界”,解讀幼兒時期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幼兒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整體的而非分化的,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是充滿好奇心的而非刻板呆滯的。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能夠深層次地理解和認識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

幼兒園教育表現出一種綜合性與整體性特質。幼兒園教育的綜合性表現在五大領域之間的有機融合與滲透,它們不是以分科而是整體性地存在於教育活動之中。此外,綜合性還體現在活動形式、目標與教育理念上的綜合;幼兒園教育的整體性指的是教給孩子的經驗是完整而非分裂的,兒童獲得的經驗也是整體的,這些直接規定著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廣度。

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構成內容

學習者年齡越小,向成人提出的要求和標準就越高。因此,並不是所有成人都能成為合格的幼兒教育者。從幼兒園教育的特性和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來看,幼兒教師知識結構主要包括兒童發展知識、保育教育知識和科學人文知識三個方面。

兒童發展知識。如何理解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有哪些特點和規律、兒童發展的歷史是什麼等問題,都屬於兒童發展知識的範疇。兒童發展知識是幼兒教育成為一門學科的基礎性支撐,是幼兒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根本性條件。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不是“小大人”,而是通過動作、反省思維等與周圍世界打交道,並形成自身的知識概念;兒童的發展還存在著年齡特點與個別差異的辯證法,這就意味著幼兒教師不能“一刀切”,不能僭越幼兒生長的“自然速率”。此外,處境不利與特殊需要兒童的知識,兒童福利、權利、政策法規等也是兒童發展知識的內容。

保育教育知識。保育教育知識從教育實踐的微觀層面對幼兒園各項活動進行了科學規定,它不同於兒童發展知識。兒童發展知識是保育教育知識的元理論,保育教育知識是兒童發展知識的進一步分解,保教知識反映出“怎麼做”的內在深層語法。它明確地提出了幼兒園保教的目標是什麼,幼兒應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什麼樣的經驗對於幼兒的成長是有益的、富有挑戰性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什麼,幼兒與小學生的學習有什麼不同,通過哪些途徑與方法可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能力、興趣等。概括起來,主要涵蓋幼兒園保育教育的目標、任務、原則、內容、途徑、方法、衛生保健與幼兒安全、幼小銜接等問題。提升教育教學能力,關鍵在於豐富和更新幼兒教師已有的保育教育知識。

科學人文知識。幼兒園教育的內容與任務規定了幼兒教師的全科型特質,《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將科學與人文知識稱為“通識性知識”。因此,除了學科內容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外,幼兒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科學人文素養。“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雖然幼兒時期並不是以系統的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但是幼兒園教育的內在特點規定了幼兒教師必須具有各個學科的知識背景。整體來說,幼兒教師的通識性知識主要包括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等。在兒童眼中,幼兒教師是一個無所不知的人,其文化素養的高低對幼兒的發展可能產生彌久深遠的影響。

幼兒教師知識結構呈現的特性

從幼兒教育的目的和幼兒的年齡特點來看,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呈現出廣博性、聯繫性和轉化性。

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廣博的、全面的。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整合的、跨經驗的、跨領域的、與生活相關的,這就暗示了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本體性知識,還需要掌握更多的“條件性知識”。兒童發展知識是本體性知識,它讓幼兒教師樹立起科學的幼兒教育觀念;自然與人文知識、藝術與審美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等是“條件性知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對幼兒教師專業要求的形象表達,他們需要“博覽群書”,在“雜家”基礎上成為多領域的“行家”。

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是聯繫的。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聯繫性表現在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在橫向上,幼兒教師需要將知識經驗與幼兒的生活、遊戲、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等聯繫起來,將各種可能的學習途徑、方法、過程與幼兒的發展聯繫起來,將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繫起來;從縱向上看,幼兒教師需要將各個學科的知識有效地貫通起來,形成某一個學科完整的知識經驗鏈,在此基礎上將各個學科的知識經驗鏈融合在一起。

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是轉化的。幼兒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不同就在於需要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幼兒能理解、符合幼兒興趣與需要的經驗活動。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教授認為,從幼兒關鍵經驗的獲得與全面性發展來看,雖然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是按照成人邏輯來設計,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讓幼兒去直接感知這種邏輯結構。由於兒童的未成熟性,我們需要成人的邏輯來設想幼兒可能的需要與獲得的經驗,但是成人的邏輯應儘可能地符合幼兒的生長與發展邏輯,最終使成人心中的邏輯與兒童的現實表現性邏輯融合起來。

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園教育的整體質量,決定著幼兒的發展與成長。重視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與提升,注重培養幼兒教師的綜合素養,是當前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