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爲什麼不直接消滅法國?

張立啟


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不直接消滅法國,我認為主要原因有這麼三點。

首先第一點就是當時的普魯士還不具備消滅法國的實力,第二點就是普魯士人難以統治已經民族覺醒的法蘭西人,第三點就是難以應對其它歐洲強國的聯合干涉。

其實在普法戰爭之前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就沒有去消滅奧地利帝國,要知道奧地利帝國的統治民族和普魯士一樣都是德意志人,其實在當時普魯士一直有是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國還是小德意志帝國的爭論。
普奧戰爭




所謂大德意志帝國就是吞併奧地利把幾乎所有的德意志人都納入普魯士的統治,當然對於奧地利方面來講就是要把所有德意志民族納入奧地利的統治,而小德意志帝國就是要把奧地利帝國這個德意志諸邦國傳統的老大排除在外完成局部的統一。

所以當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主力20多萬大軍在薩多瓦戰役中擊潰同樣有20多萬人的奧地利軍隊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時,普魯士國內就在爭論到底要不要乘勝進軍維也納一舉吞併奧地利帝國建立大德意志帝國,而主張建立小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力排眾議,和奧地利簽訂寬鬆的和約只是把它排擠出了德意志之外了事。

俾斯麥之所以要這麼做最主要考慮到的就是吞併奧地利帝國極有可能引來英法和沙俄等其它歐洲列強的聯合干涉,而當時的普魯士王國要同時應對這三國的軍事幹涉壓力非常大搞不好就要亡國了,所以奉行大陸均勢戰略的俾斯麥為了不刺激其它列強就無奈的和奧地利帝國議和了,同時以寬鬆的條件拉攏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人使得他們變成自己的盟友。

俾斯麥

另外可能也有考慮到奧地利帝國軍隊主力尚存要想吞併這個帝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繼續打下去普魯士王國也沒有吞併奧地利帝國的必勝把握。再有奧地利帝國的統治民族雖然也是德意志人可是隻佔了其國內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何在吞併奧地利帝國後壓服這些異族也是一個難題,要知道奧地利帝國自己就做不好所以普奧戰爭後很快就變成奧匈帝國了。

其實說來說去普魯士王國之所以在薩多瓦戰役後不敢進軍維也納,就是自身實力相對不足沒有信心完成大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而普法戰爭中在色當俘虜法皇拿破崙三世後沒有選擇消滅法國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普魯士人有絕對優勢的實力大可以直接碾壓過去何必顧慮其它列強。

實際上普魯士吞併法國的難度要遠大於吞併奧地利的難度,普魯士要想吞併奧地利帝國如果沒有外來干涉的話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奧地利人未必就不想成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至少不會激烈的反抗普魯士人的佔領。而對於已經民族意識覺醒的法蘭西人來說普魯士人就是異族,因此自然是激烈抵抗普魯士的侵略光是在巴黎就動員了百萬大軍,如果法國人不內訌普魯士軍隊光是攻佔巴黎都相當困難更不用說消滅法國了,不見好就收的話必然會陷入法國人抵抗侵略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無法自拔。


普法戰爭

退一萬步講就算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佔領了巴黎其它歐洲列強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到時候法國人的反抗加上其它列強的干涉普魯士人絕對吃不了兜著走,就算最後吞併了法國面對法國人持續不斷的反抗運動也將精疲力竭,所以普魯士要想吞併法國就只有不斷蠶食而決不能鯨吞,可是法國人實力也不弱想要步步蠶食又談何容易。

最後個人認為普魯士沒有在普法戰爭後趁乘戰勝法國之威吞併奧匈帝國實屬失策,如果當時吞併奧匈帝國的話面對如日中天的普魯士軍隊英國和沙俄未必有膽量干涉,就算它們要出來干涉氣勢如虹的普魯士人也有很大機會戰勝它們。所以說如果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因為力量不足不敢放手一搏的話,那麼在普法戰爭後則有很大的勝算了,這大概是普魯士人建立大德意志帝國最好的機會了,可惜最終俾斯麥選擇了和奧匈帝國結盟反而被這個豬隊友給拖累了不得不分兵保護它。


一戰局勢

試想如果普魯士吞併了奧匈帝國那麼它將變成一個領土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多的龐大帝國,然後再通過移民讓全國各地德意志人都佔據人口的絕對優勢地位,再找機會在巴爾幹等地區擴張一下領土,這樣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實力將倍增和美國並駕齊驅,世界局勢也會大不相同更有利於德意志人。本來德意志第三帝國是有機會完成第二帝國沒完成的大德意志帝國夢想,只不過德國在吞併或者控制原奧匈帝國境內的國家後,野心急劇膨脹忘乎所以的去擴大侵略戰爭最終自取滅亡。

其實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任何一個大帝國要想長期存在都需要在消化了擴張的領土後再繼續擴張的,如果只顧擴張想要一口吃成大胖子而不停下來鞏固勝利果實最終都只能是曇花一現自取滅亡,而德意志人恰恰缺乏這樣的耐性急切的想要稱霸世界,所以才會多次崛起又很快被打回來原型!


執斧傳播開天名


俾斯麥非常懂得適可而止,之前沒進維也納,現在也不敢胃口太大,不然打破了歐洲的平衡,會引起英俄等其他列強的干涉,到時候被圍毆,普魯士當時還沒有打持久戰的實力,不然統一德國的大業將功歸一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