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喂龍爺
當然更因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始終是男人的附庸,所以才有“
女為悅己者容”的說法,只有得到男人的認同,女人才會有生存的意義。美麗的玫瑰花沒有雨露的澆灑,枯萎也是正常的。而太監並不能真正做到雨露澆灑的功效。
宮女入宮、出宮都是有規章制度的。宮女入宮通常年齡都很小,大把的青春年華都耗在皇宮中伺候別人,等到她們出宮後年齡普遍都很大了,嫁人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古代女子結婚的年齡基本在16、17歲,如果超過了20歲是要被人取笑的,而且能不能找到良人都是未知數。
偏偏宮女們出宮時的年齡大都在25至30歲之間,這在現在來看還正值青春,但放到古代就是大齡女青年了。
何況在皇宮中見慣了皇后、嬪妃們吃香的喝辣的,誰不想自己也能過上這種吃喝不愁的好日子。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句話還是非常符合自然規律、社會道理的。
為了防止出宮後,自己後半輩子的幸福沒有著落,那還不如在出宮前找到自己的依靠。
但皇宮之中只有皇帝這一個男人,而且是天下最有權勢的男人,一旦被皇帝寵幸,就會脫離自己宮女的卑賤身份,擠身成為貴族行列。雖然可能是最底層的那種貴族,但總比伺候別人強啊!
如果再生個一男半女,地位更是扶搖直上,享受的榮華富貴是民間百姓做夢都不敢去想的,所以被皇帝寵幸自然也就成為宮女們的首選。
再說了,隨著宮女們的年齡日益增長,生理上的需要就不是太監能夠解決的了,她們也是有追求自己幸福權利的。
所以在沒有出宮前,皇帝就是宮女們唯一的人選!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現在電視上演得最多的,就是所謂的“宮鬥劇”。不管哪個朝代,後宮宮女都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皇帝寵幸,而後妃們為了多跟皇帝接觸,可以私下溫柔賢淑的面具,像一群瘋狼一樣手抓牙咬,鬥得你死我活。編劇導演們對此津津樂道大發橫財,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感同身受。可是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這些宮女盼寵幸后妃愛宮斗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關係到皇帝帽子顏色的秘密——有時候皇帝不但是一個人人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還是一個可憐的擋箭牌,一隻矇在鼓裡的團魚。
歷朝歷代都有一個規矩:只有被皇帝寵幸過的宮女(僅限於宮女,正牌后妃不算)才有可能有個名位,才不至於被淘汰出宮。而且據《明實錄》記載,皇帝寵幸一次宮女,就要“賞賜”一件東西,要知道皇帝身邊可是沒有垃圾物件兒的,隨便拿出一件來,就夠普通人吃穿一輩子了,即使沒有結果,皇帝白挨累了,宮女也不吃虧。
如果皇帝那一天精神不錯,宮女因此做了母親,那可是一步登天,最少也要封一個嬪,這樣論資排輩,升個妃、貴妃也是可能的。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隻要有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那都是後半生的依靠。僅從明清兩朝來說,絕大多數皇帝都是宮女或者低級妃嬪生的,比如明孝宗朱祐樘、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都是宮女生的。有這些“前輩”的“成功經驗”,後世宮女自然是前赴後繼,把皇帝當成了唐僧肉——咬上一口就成仙得道了。
在絕大多數王朝,後宮宮女能見到的男人也就皇帝一個,皇子們剛會打鳴就會打發出宮甚至攆出京城,皇帝成了緊俏商品,自然是物以稀為貴。而宮女之所以盼著被皇帝寵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萬一宮女機緣巧合,跟皇帝之外的男人(比如說御醫和沒切乾淨的太監)有了親密接觸,而且不知道幸還是不幸有了結果,那麼這個黑鍋必須要由皇帝來背——很多皇子公主不是七八個月就出世,或者十二三個月才姍姍來遲,有的“孕期”長達三年。
現在大家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那就是“天賦異稟”“有福之人”,實際是皇帝為自己幾年前的春風一度買單——鍋是黑的,帽子是綠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那些所謂的“超長之人”當了皇帝,其實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政變——比如春申君黃歇就這麼幹過,後世很多皇帝也這麼幹過,據說元順帝其實就是姓趙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這裡是熊二讀史。(本文約450字,閱讀需時2分)
在皇宮混的,不管是太監還是宮女,哪個不想離皇上近點?
因為皇帝是整個國家權力的最中心,接近這個中心,就會給自己帶來各種利益,不管是名還是利,都是唾手可得的。
太監可以憑藉自己的機靈會事,逗皇帝開心,博得皇帝的信賴。
宮女想要接近皇帝,就需發揮自己的特長,讓皇帝看上,如果真的有了兒女,說不定還有機會憑子女而榮登富貴。
就算沒有子女,俗話說一日夫妻還百日恩,皇帝一高興,宮女的身份與地位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了。
宮女正值十幾歲妙齡,久處深宮之中,見慣燈紅酒綠,思春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宮中孤獨寂寞,甚至有宮女與太監結為“對食”之例。
因此從生理上看,在這個年齡盼望被皇帝寵幸也是正常不過的想法。
更何況通過這種方式接近皇帝,會給自己帶來各種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話也說回來,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紛爭。
後宮佳麗無數,眾女之間的勾心鬥角,從無數宮鬥劇中可見倪端,因此想要從最下層的宮女,一步一步往上走,考運氣逆襲,當真是一條很有難度的路。
也正是如此,一些宮女還害怕被皇帝寵幸了,就是擔心捲入這一場無盡頭的紛爭中。
縱然如此,真正能看淡這些紛爭,亦屬不易。
這種矛盾的心情,恰如那句老話所言:“即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