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知而行
中國古代建築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之道等思想是中國古代建築最為多見的主體建築思想,在各個朝代的統治者的禮制性的建築中尤為突出。在這裡簡要介紹集中特別重要的禮制性的建築,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古人從建築中所抒發的思想。
一、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是一座整體建築,也是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性建築,主要包括明堂和辟雍兩組。明堂是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頒發詔令的地方,一般為方形的樓臺建築,大多數為3-5層,層數必須為單數;辟雍則是環繞在明堂之外的圓形的圍牆和水渠,所謂“環水為雍”,指的就是辟雍,也有人認為“闢”為“璧”,指的是玉璧,象徵圓滿。
實際上,我們從這組建築的整體來看,體現出古人最重要的自然觀的就是“天圓地方”的思想,圓形的水溝內部為四方型的樓臺,代表的就是天穹下的大地,而這組建築也主要是祭祀天地所用,所以“天圓地方”的思想應該是設計核心。
上世紀80年代,在漢長安城南郊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組建築,經過考古學者們的精細發掘與討論,最終確定其應該為一組重要的禮制性建築,建築已經坍塌了,但是,仍有建築基槽的發現,從這些基槽來看,這組建築的最外圍是一圈原型的水溝,水溝內部為緊貼著它的圓形的圍牆基槽,圍牆內是一座正方形的“減地留牆”式的建築基址。從這中建築的風格來看,應該為西漢時期的明堂辟雍。目前,這種看法也基本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同。
二、闕
可能大家對這個建築並不陌生,闕(que)在我們現在的一些古鎮以及復原的古建築上都可以見到。闕一般是位於中國古代城門、宮殿或者陵園的門道兩側的一種禮制性的建築。從建築的組合來看, 分為單闕、雙出闕和三出闕幾種,闕最早可能由瞭望臺發展而來,後來僅存下禮制性的用途了,軍事上的用途不再留存,闕雖然長的和瞭望臺差不多,但是是沒有樓梯可供人上下的。
子母闕
三出闕
對於闕的使用上,是有著重要的規定的,漢代的時候,只有皇宮才可以使用三出闕,這也是最高等級的象徵,諸侯以及貴族等是不能使用三出闕的,否則就是僭越大罪,而平民百姓則是根本沒有資格使用闕的。貴族們使用單闕是最多的一種,雙出闕在實際中發現的並不多,雙出闕也稱作“子母闕”,一大一小,內側的闕大,為母闕,外側的小,為子闕。從審美角度來看,子母闕大小相配,左右對稱且不臃腫(三出闕有點太大了,過於臃腫),十分漂亮。
闕這種建築,實際上就是身份的象徵,無論是活著的時候在皇宮門口兩側還是死後在陵園門口兩側,闕的形制都在不停地顯示著它的主人的地位和權力。目前考古發現中,年代最早的三出闕就是秦始皇陵園發現的,一共兩組,分別位於秦始皇陵園的東西內外城門之間,是整個陵園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三、屋頂的等級制
中國古代建築中對屋頂樣式的規定也有這重要的等級劃分,不是什麼樣的屋頂都可以隨便使用的。最早的對屋頂樣式的規定可見
唐《營繕令》中的記載,唐代只有宮殿才可以使用帶鴟吻的廡殿頂;五品以上的官員的房屋進深不得超過九架,寬不得超過五間,屋頂一般使用歇山頂……宋代的時候,對屋頂樣式的限制更加嚴格,廡殿頂僅皇宮和寺廟可以使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歇山頂和懸山頂等。這種屋頂的等級制度,一直影響到我們現在,我們可以看看現在農村中的瓦房,特別是北方農村中的瓦房,基本上都是最簡單的懸山頂或者硬山頂,不見歇山頂和廡殿頂,這兩種等級較高的屋頂樣式也只能在現存的一些古建築中見到。當然,我們現在農村自己蓋屋子已經沒有了對屋頂的嚴格限制,但是,我們理所當然地都建成了硬山頂,有錢人家建個懸山頂,沒有人會想著建個廡殿頂,因為自古以來這就是皇宮才會建造的樣子。
這種建築樣式的流傳,往往我們都沒有察覺到,但是卻一直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這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不斷流傳至今的一個特點,雖然沒有嚴格的規定了,但是這種傳統還是深入人心。
現代農村的瓦房,多為很簡單的硬山頂
嚴肅對待學術,認真回答問題,希望大家多多點贊,歡迎評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