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只有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嗎?爲什麼?

顧夏舟


歷史上的藩王造反並不是只有朱棣成功登上皇位,首先我們先理解一下“藩王”的意思是什麼?藩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有自己的封地、兵權,可以說對自己統治的區域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可以說藩王就等同於諸侯王。《漢書·哀帝紀贊》:“孝哀自為藩王及充太子之宮,文辭博敏,幼有令聞。”

那麼這裡我就列舉一下其他朝代諸侯王或者藩王奪得皇位的事例:

1、東漢末年,魏王曹丕成功篡漢,建立魏國,史稱魏文帝

2、後梁時期,郢王朱友圭殺掉梁太祖朱溫自立為帝,史稱廢帝,之後均王朱友貞又殺掉郢王朱友圭自立為帝,史稱末帝

3、後唐時期,潞王李從珂造反,奪得後唐閔帝李從厚帝位,改應順元年為清泰元年,史稱後唐末帝

4、大理國時期,段思良逼文經帝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改元至治,史稱大理文武帝

5、劉宋時期,武陵王劉駿舉兵造反,隨後攻下京城建康,誅殺劉劭及劉濬,登帝位,即為宋孝武帝

6、還是劉宋時期,湘東王劉彧夥同其弟建安王劉休仁,心腹阮佃夫、李道兒、王道隆等共謀弒君,隨後殺害宋前廢帝劉子業,湘東王劉彧登基是為宋明帝

7、北齊時期,常山王高演發動政變,北齊廢帝高殷被廢為濟南王,廢為濟南王繼皇帝位,史稱北齊孝昭帝

8、唐朝時期,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

....................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歷史上並不是只有朱棣這個藩王造反成功,從而稱帝。

再者我在這裡以個人的見解,來試著解答下為什麼古代有那麼多的藩王能夠造反成功?

第一、武裝力量要強大,何謂“藩王”,藩王有別於清時期的親王,歷代造反成功的藩王都有著自己屬於自己的地盤、軍隊和獨立財政大權,如魏王曹丕、秦王李世民、北齊孝昭帝高演等等這些諸侯亦或藩王,都是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的,可以說要想造反首要的條件就是武力要強大,正所謂“槍桿子出政權”。

第二、主弱臣強,亦或是皇帝要昏庸無能,在擁有強大武裝的前提下,藩王要造反的那個皇帝一定要弱,否則成功的幾率不大,畢竟在皇位上的那個皇帝佔據著正統的地位,如果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藩王要造反,成功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試想下在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誰願意跟著你去造反啊,要知道一旦造反失敗可是要誅九族的。

第三、造反的時機要對

,歷來藩王能夠造反成功的,一般都是在亂世,亦或是亂世剛結束之時,統治基礎還沒有穩定,民間還沒徹底恢復元氣,簡答的說就是大家還沒有從那個亂世回過神啦或者說是還在那個亂世之中,這樣藩王才有可能造反成功,如若時機不對,則斷然不可能造反成功,如明宣宗時期的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就以失敗告終,而朱高煦會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時機不對,當時明朝已處於“仁宣之治”的盛世之中,這個時候造反無疑是自尋死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百姓,或者是官員願意跟著你去造反。


澳古說歷史


古代的藩王造反鮮有成功者,而燕王朱棣則是其中異類,成功登上皇位,概括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努力做到出師有名

古代特別講究名分,藩王造反是以下犯上,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人們支持。燕王朱棣深知其中利害,就從祖訓找理論依據。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發現朱元璋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朝廷內有奸臣弄權,在皇帝的召喚下,藩王可以帶兵靖難勤王,剷除奸佞。於是,朱棣就為自己起兵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皇帝身邊有奸臣,我要起兵靖難,幫助皇帝剷除奸臣。至於需要皇帝的命令,則被朱棣選擇性遺忘。


二、朱允炆的假仁假義救了朱棣性命

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朝廷派兵征討,建文帝在大軍出發之前卻對統帥說:“千萬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呀!”其實當時雙方已經撕破臉了,只能是你死我活,而朱允炆卻故作姿態說出此言,反而讓士兵們作戰時畏首畏尾,不敢傷及朱棣性命。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朱棣幾次遇險或被圍,卻沒有一次有性命之憂。失敗了還能再次恢復,如果沒有朱允炆都那句話,估計朱棣早被箭射成刺蝟了。


三、書生誤國

朱允炆即位後,重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人學富五車、精通典籍,用於管理國家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在軍事方面,這些人的水平與朱棣差距太大。這些書生在靖難之戰中犯下了很多錯誤,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四、識人不明、用人不當

首先朱元璋無意中給自己的孫子挖了個坑,他將明朝能征慣戰之人基本殺了個乾淨,導致朱允炆無人可用。其實我認為有一人完全能夠擔起這個重擔,他就是徐達長子徐輝祖,但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未受重用。不過開始使用老將耿炳文也算可以,雖然出師不利,但耿炳文能保存朝廷的力量,消耗朱棣,而朱棣造反最怕時間過長,雙方一僵持,朱棣必敗。但朱允炆聽從黃子澄的建議,讓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成為靖難之役最關鍵的轉折點。李景隆可以說是朱棣取勝最大的功臣,他成功的將朝廷六十萬大軍敗個精光,使雙方的優勢互換。而且在朱棣兵臨南京時,和谷王一起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入城。受到重用的人都如此,朱允炆焉能不敗。

此是本人淺見,如有不當,望請海涵。


淡墨殘煙


藩王與諸侯國的性質差不多,都掌握著地方的軍政、財政等大權,當它們勢力壯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不會服從朝廷的號令,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這也是一個王朝最棘手的問題,因為一些藩鎮的產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凡事都有利有弊。一方面藩鎮可以起到維護國內及邊疆安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只能坐視藩鎮做大自己、擁兵自重而束手無策。這也是朝廷不得不經常面對的一種尷尬境地,對藩鎮只能說是又愛又恨,糾結百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避免再次諸侯亂國,所以將至周朝以來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華夏民族大一統和君權集中。雖然,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秦始皇的這一前瞻性的舉措對後世歷史的影響還是頗深遠的。

正是由於秦帝國的短命,使得一些原本被滅掉的諸侯國很快死灰復燃,併成為推翻秦王朝的中堅力量。所以,當漢高祖劉邦重新統一中國後,也不得不面對諸侯國分封的現實,彷彿歷史又回到了周天子的時代。這樣的結果是“漢承秦制”的劉邦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劉邦前腳把這些幫著自己打天下的諸侯國安頓了,隨後又親率大軍逐一平叛。

劉邦平定“內亂”,為了杜絕異姓再次為王,還搞了一個有名的“白馬之盟”。從此,異姓諸侯國退出了歷史舞臺,同姓藩王粉墨登場。

那麼同姓王可靠嗎?答案是依舊靠不住。因為面對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皇權,人人都想躍躍欲試,都想取而代之。在被權欲矇蔽的人心下,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早已蕩然無存。所以,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但是,漢景帝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帝,加上用人得當,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很快就被平定。

漢武帝時期大力改革,推行儒家思想,君權神授的觀念深入骨髓,所以漢朝實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封建群主專制王朝。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再次形成。司馬家族建立晉朝後,晉武帝司馬炎為了讓司馬族人拱衛皇權,於是又導致了長達十多年的家族內亂,史稱“八王之亂”。家人之間的血腥的殺戮雖然心慘烈收場,但晉朝也從此一蹶不振,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唐朝中期的皇帝開始貪圖享樂,國家的安寧任務都甩手給了節度使,自己做個逍遙自在,一身輕鬆。唐朝的藩鎮割據形成於中宗時期,中宗時期朝朝邊境開始設力節度使,到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已經開始左右國家的命運。名將遺孤,四鎮節度使王忠嗣死後,胡人安祿山得勢,並於公元755年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安史之亂最終平定,但唐朝的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加上後期的宦官專權、朋黨相爭,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唐王朝也走向了歷史的終點。


歷史總是重複著相同的笑話,朱元璋死前把二十多個兒子分到全國各地,用意簡單明瞭。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時受封在外的藩王個個虎視眈眈,兇相畢露。所以,建文帝不得不採取削藩措施,來集中分散的皇權。但是朱允炆卻敗的一塌糊塗,成為了歷史上被同情可憐笑柄。

那麼,燕王朱棣為什麼能成功登上皇位呢?

  1. 輿論工作做的好,一開始起兵口號就是“清君側”,搶佔道德的至高點,讓自己的叛逆變成名正言順的正義之舉。
  2. 建文帝年幼勢單,思想、心智各方面都不成熟,難以應對錯綜複雜的局面。
  3. 朱元璋生前把能稱得上是“刺兒”的人都殺光了,導致朱允炆沒有謀臣良將可用。
  4. 建文帝老師黃子澄及大將李景隆,是其唯一可倚重的救命稻草,但二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5. 燕王朱棣能征善戰,久經沙場,數次北征蒙古磨鍊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6. 建文帝心慈手軟,婦人之仁,輕易的失去唯一掉朱棣的機會。




清朝建立後,同樣面臨著藩鎮裂土分疆的問題,以吳三桂為首三藩差點就改朝換代。當然,吳三桂的失敗並不是打不過康熙,而是輸給了一顆年老不自信的心。

縱觀中國歷史,藩王起兵造反的人也只有朱棣笑到最後,榮登九五之尊。


國史春秋


因為他有個豬對手,豬對手對手還有有一大群超級豬隊友。

朱允炆把大權交給方孝儒結果這位被朱元璋拒絕了兩次的大學老師一心想恢復井田制,恢復周禮。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朱允炆的忠臣一心為朱允炆打算,結果南京城破,他自己跑了。後來修的史書居然還說他是為了繼續起兵。

朱允炆還把兵權交給李景隆。以為戰神李文忠的兒子也是戰神,結果數倍於燕軍的朝廷軍隊接二連三的大敗,要知道那個是明朝初年,明軍的戰鬥力可不差。

其他的大家自己查查吧,打字太累了。😭😭😭😭😭


飛翔的河馬爸爸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但凡實施分封藩王掌握一方經濟軍事大權制度的朝代,沒有一個不出亂子的。從漢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到明朝的靖難之役,藩王們無一不為那個一步之遙的九五之位,前仆後繼,豪賭身家。但是除了朱棣,其他藩王無一不是失敗,遺臭萬年。朱棣的成功上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朱棣自身軍事才能很強。他的封地在北平,主要就是防禦打擊蒙古人,在和蒙古人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朱棣自身得到了鍛鍊,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虐一些菜瓜,基本上是信手拈來。然後,朱棣的運氣也是不錯的。在和瞿能的戰鬥中,燕軍敗局已定。但是一股妖風肆虐,將南軍的帥旗吹斷,朱棣抓住戰機,反敗為勝。最後,就是建文帝自己作死了。其一就是下令南軍不能取朱棣性命,致使朱棣每每衝鋒在前,都安然無事,其二就是用李景隆,面對李景隆這個帶領南軍主力的菜瓜,朱棣每次都虐的他飛起。最後更是出賣建文帝,打開了南京城門。朱元璋的大殺功臣,也間接幫助了朱棣,一大批軍事人才全部離去,致使朱棣靖難之役基本比較順利。建文帝最初面對朱棣擁有巨大優勢,可惜一步錯,步步錯。讓朱棣一步步逆轉局勢,最終天命所歸。一言以蔽之,朱八屌絲建文懦,逆賊朱四最當行。


小弟允正


按中國封建王朝等級制,親王中手握雄兵上位的,只有明成祖燕王朱棣,他之所以會成功,有幾點,其一南京皇宮裡有他的臥底,所以朱允文去查他的時候,他都提前提防。其二拉胞弟寧王朱權下水,朱棣的兵力根本難敵正軌的朝廷軍,所以不得不借用朱權的朵顏三衛,如此解後顧之憂,如果寧王不為之所用,在背後騷擾,也是非常頭痛的。其三朱允文舉棋不定,意志不夠堅定,多次給朱棣,踹氣機會。其四老將耿炳文不用,用官二代李景隆,開局就送人頭,最後直接幫燕王打開城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