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VC/PE行業的從業者而言,當下或許真的是“至暗時刻”。
從去年底蔓延至今的“募資難”困境,非但沒能得到有效緩解,還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受到“募資難”影響,諸多VC/PE機構在投資時出手更加謹慎,更傾向於“儲存子彈過冬”。而今年以來A股新股審核持續趨嚴趨緩,讓退出也變得愈發艱難起來。
前陣子的“稅費事件”,更是讓一些業內人士直言“難以再繼續”。幸好,國務院及時發聲,要求維持VC/PE行業的稅費優惠政策,這算是近期行業裡難得的好消息。
但在眾人眼中,當下如何“共度時艱”,已經成為主題。
LP為“過冬”做準備
在“資本寒冬”背景下,國內VC/PE基金“募資難”的問題進一步升級,資本市場進入優勝劣汰的洗牌期。業內人士指出,在對整體行情悲觀的預期下,LP進一步提高甄選和風險控制要求,傾向於流入大型知名的頭部機構,中小機構募資難度更大,募資兩極分化日益嚴峻。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根據投中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8月,國內僅40支基金進入募資階段,同比下降57.44%;目標募資規模僅107.8億美元,同比驟降近9成。投中研究院指出,從基金類型來看,8月無政府引導基金成立,受金融去槓桿,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增加等影響,政府引導基金成立難度加大。
此外,2018年8月,國內VC/PE募集完成基金34支,募集總規模30.51億美元;完成募資基金的類型單一。投中研究院認為,受政策監管、銀行募資通道受阻等影響,母基金等募資難題加重,企業或高淨值個人LP觀望態度明顯,普遍收緊資金,為“過冬”做準備。
前海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首席執行合夥人、前海方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靳海濤曾公開表示,當前國內VC/PE行業出現“募資難”,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行業整體投資回報有所下降;第二,LP機構不太合理,國內主流出資人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相對富裕的個人加上各級政府引導基金,大多屬於“新錢”;第三,資管新規的影響;第四,本應成為VC/PE基金主力軍的保險資金進度還比較緩慢。
他直言,“募資難”只是行業的表象,對創新型經濟實體的衝擊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創投行業規模的總體受限將會很大程度制約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影響實體經濟發展。
而在此前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創業投資高峰論壇上,深創投總裁孫東昇認為,募資難主要難在社會募資,政府資金在創投母基金出資,存在比例限制,一般不超過25%-30%,資管新規出臺後,一部分來自銀行的資金受到限制,剩餘的需要面向社會資本募集的部分,募資起來很困難。
“資管新規確實影響很大,特別是末端,市場上主流的政府引導資金,財政資金只佔一部分,大頭來自於銀行表外資金。” 毅達資本總裁尤勁柏在同一場會議上表示,資管新規出臺之後,銀行資金出不來,對股權投資行業帶來了嚴峻影響。
投融資市場整體收緊
VC/PE市場深陷募資難,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投融資市場造成衝擊。直接表現為資本的投向領域更精確,項目選拔更嚴格,投資金額更謹慎。在資本寒冬的環境下,投融資市場整體收緊,行業發展受限,悲觀情緒蔓延。
有業內人士直言,2018年,GP募資難、項目融資難、投資風口現象消失、退出難等現象,加上前段時間的“稅收風暴”,整體行業籠罩著悲觀情緒。創投市場受影響明顯,單筆投資規模普遍降低,資本投資更謹慎。
投中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8月,VC市場投融資交易案例379起,環比小幅增長4.7%,投資表現相對活躍,交易案例數量穩中有升;投資規模達63億美元,環比下降44.74%;平均單筆投資規模1662萬美元,單筆投資規模縮水嚴重。
PE市場投融資情形也不容樂觀。一般來講,PE投資相比VC投資,投資成本更高,退出難度更大,雖然項目發展階段相對穩健,但是發展迭代速度慢,退出風險更明顯。
2018年8月,PE市場投融資交易案例102起,融資總規模46億美元,兩項指標環比7月基本持平。近期,PE市場投融資情況起伏較大,經歷了年中爆發式增長後,8月依舊沒能改變低迷態勢。
孫東昇指出,好項目大家很難搶到,而且投資價格居高不下。近年來,以BAT為代表的產業資本,依靠強有力的生態圈,加上對行業的深刻理解,相較於創投和PE機構,具有天然的優勢,形成了強烈的競爭態勢。此外,由於一些天使基金機構化,導致在早期項目的投資上,也出現了比較激烈的競爭態勢。
根據投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綜合維度來看,資本投向依舊集中在互聯網、IT、醫療、文化傳媒等高新科技領域,傾向於投資成本相對較低、成長動力較強、潛力較大的早期項目,並且呈現出投資佈局呈現出價值導向、技術驅動、頭部集中等現象,且北上廣江浙等一線城市較為集中。
從VC/PE市場細分輪次來看,A輪依舊是資本關注的焦點,案例數量共計193起,位居融資數量榜首。資本普遍更傾向於投資成本相對較低、成長動力較強、潛力較大的早期項目。
不過,在諸多領域中,智能汽車領域融資亮眼。2018年8月,小鵬汽車、遊俠汽車先後完成B+輪融資,並紛紛發佈新產品量產目標,基於本次大額融資,助力車企順利完成新產品的量產及交付。
投中研究院指出,資本寒冬背景下,智能汽車領域融資頗為亮眼,隨著近些年國內政策補貼的開放,一些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們一擁而入,但智能汽車領域目前普遍處於設計研發階段,僅有少數幾家已完成少量量產,包括李斌的蔚來汽車也意欲藉助上市融資,完成量產目標。智能汽車領域量產交付是個大問題,燒錢大戰不可避免。
併購退出開始活躍
對於VC/PE機構而言,面臨的另一個嚴峻的考驗,是投資退出難度不斷加大。隨著IPO審核的不斷加強,近期VC/PE通過IPO退出的數量,已經在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
投中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8月,全球中企IPO數量出現大幅回落,環比降幅接近70%。
據分析,A股IPO審核趨嚴趨緩態勢不變,同時從往年經驗來看,8月為港股新股發行市場的淡季,因而全球中企IPO表現萎靡。今年以來,A股新股市場從嚴審核態勢依舊,IPO過會率穩定於較低水平,且批文核發數量總體呈逐月遞減趨勢。
孫東昇認為,最近倡導獨角獸上市,這會增加否決率,也會提出一些新的要求,給一些獨角獸讓步,創投機構多數投的還是中小企業,未來上市可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現在若干企業已經開始撤材料,這是行業比較憂慮的。
退出數量下降的同時,孫東昇還稱,尤其是對獨角獸企業的爭搶,導致回報進一步下降,一級市場估值高企,二級市場中小創投整體下移,導致創投在一、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也在逐漸喪失,未來投資企業集體上市,將難以獲得前幾年的高額回報,10倍回報可能就是較好的收益,正常情況下可能只有三、五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較高的成功率,盈利會變得非常困難。
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8月,共7傢俱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共有17家VC/PE機構基金實現賬面退出。
與IPO退出相比,併購則表現較為亮眼。投中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8月共計13家VC/PE機構參與完成併購交易,投資金額約75.24億元,約有33家VC/PE成功退出,回籠金額約71.1億元。
投中研究院分析認為,證監會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經濟形勢分析和各項工作部署的要求,首個重點推進和抓緊抓實的工作就是繼續深化發行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併購重組市場較為活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事實上,在一些成熟的股權投資市場例如美國,併購長期以來是他們的退出主要渠道,甚至遠高於IPO。
凱雷投資集團全球合夥人、董事總經理蘇宇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年國內越來越多私募股權基金也開始從併購的角度來看待投資機會,這是資本市場應該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大多數基金都在追逐早期的、業態不確定性高的項目。事實上,關注早期投資的基金固然可以強調有機會獲得更高的預期收益,但投資人更應該關注早期項目高收益預期背後的風險,以及這些基金歷史上真實的投資變現能力與業績水準,而不是聽一些風口故事所支持的賬面估值。作為基金管理人,最終應該是為投資人返還真金白銀。
閱讀更多 股權投資官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