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發言人證實,美方已於日前向中方代表團發出邀請、舉行新一輪經貿問題磋商,雙方正在就有關的細節進行溝通。似乎,中美貿易問題即將迎來新的轉機,但鑑於特朗普陰晴不定的商人特性,談判的目的究竟是“順坡下驢”,還是“互探口風”,還真不好說。

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自主車企對外企供應商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貿易摩擦也觸動著車企大佬們的敏感神經,因為對“三大件”的核心技術缺乏把控力,生怕被外企零部件供應商“卡了脖子”,就像之前的中興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眾多車企中,究竟誰將在進一步升級的貿易摩擦(假設)中遭受重創?再開個腦洞:假如中、美、歐、日、韓五大車系全部獨立,完全靠本土供應商造車,各大車企的命運又將如何?
目前貿易糾紛對中國車市產生了哪些影響?
好在目前的中美貿易爭端僅限於進出口商品,對國內車市的影響也只侷限於部分高檔進口車以及進口零部件,無非是美國到國內進口車變貴了,倒逼廠商調整產能結構罷了,這對佔市場主體的自主車和合資車沒有太大影響。畢竟,包括通用、福特、大眾、豐田在內,其大部分產品及零部件都是國內工廠組裝、產生的。自主車企也都是找外企供應商合作,共同開發零部件,在國內建廠生產,不會幹直接進口零部件這麼沒腦子的事情。

國產的通用9AT
實際上,上汽通用和長安福特的三大件大部分都是國產的,包括福特的EcoBoost 2.0T、通用最新的橫置9AT,都是國產貨,美國政府是沒法卡脖子。當然,也有合資車部分使用是進口零部件,例如,凱迪拉克ATS使用8AT(來自採埃孚),新一代福克斯的1.5T三缸發動機來自福特墨西哥工廠,雖說是美系合資車,而且零部件是進口的,但實際上都不是從美國口岸過來的,老美同樣管不著。
我們對外資供應商的依賴度有多大?
這就要說到,我們說雙離合變速箱時經常提到的美系零部件供應商——博格華納,該企業生產的變速箱控制模塊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大車企,包括民用雙離合的鼻祖——大眾DSG(DQ250),此外,博格華納也跟中發聯(上汽、奇瑞、東風、長城等12家自主車企)合作開發適合自主車的雙離合變速箱,不吹不黑,現役國產雙離合汽車興起,博格華納是主要推手之一。(另一個是格特拉克,來自德國,但被麥格納收購,來自加拿大。)
事情如果發展到這一步,就難免要傷筋動骨了,假如像博格華納這樣的美系獨資工廠迫於國內壓力開始打退堂鼓,甚至撤資,那很多合資、自主車可能會面臨變速箱、增壓器供應的斷檔,但大眾不會,現役的DQ200變速箱是德國Luk提供的雙離合模塊,跟博格華納已經分道揚鑣。
美國國會扯皮現場
當然,發展到這一步的可能性不大,美國的政治體系,商人和政府並不是一條心,在事情惡化到這一步之前,國會可能處於各方面考量,相互扯皮,最終不了了之。這一點,跟國內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執行力和抗壓力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很多人說,貿易戰我們會贏的主要原因,我們贏的不是資源,而是決心。
各大車系抗壓力分析
最後開個腦洞,假如美、歐、日、韓、中五大車系全部相互獨立,完全靠本土供應商造車,誰會做得最好呢?
▲歐美汽車產業鏈融合徹底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全球主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說起。美系和歐系的供應商相互融合比較徹底,包括德國的博世、大陸、採埃孚,加拿大的麥格納、美國的德爾福、博格華納,其工廠都是遍佈全球,零部件供應是不挑車企出生的,只要你出得起錢,我都給供貨。這種模式其實對國內車市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同是,人家是強強聯合,而我們只是技術上的乙方。
歐美供應商只談生意不談“交情”
這意味著,假如全球車系獨立,西方的供應商大佬將和車企(主機廠)一樣遭受衝擊,但並不影響整個企業的運營,畢竟其歐美都有完整的供應商體系,市場也足夠廣闊,完全使用本土零部件、只在國內賣也能過日子。
▲日韓系汽車產業鏈獨立性強
日韓的供應商體系跟歐美有很大不同,供應商巨頭實際都是對應廠商集團控股的企業,例如豐田旗下的愛信精機和電裝,現代集團的摩比斯,本田、日產、馬自達雖然體量上相對小一點,但也有獨立開發生產“三大件”的能力。
電裝/愛信都是豐田控股
因為其供應體系是所有車企中獨立性最強的,所以面對“卡脖子”的抗壓力也最強,說白了就是不愁造不出車。但是,像韓系/日系這種基本靠出口和外地工廠的企業,一旦被限制進出口,營運上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或許正是這種危機意識,造就了日韓汽車產業鏈的獨立性。
▲自主車產業鏈,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說到這我們都能明白,壓根沒啥像樣的供應商的“中系車”,其抗壓力是五大車系中最弱的,唯一能進前10的供應商(延鋒)還是個做內飾和車機系統的。換句話說,如果外企供應商全部撤走,將閹割自主車企的所有發展潛力,像比亞迪、長安、吉利這種相對獨立或者話語權夠大的還好,長城、上汽這種和外企“親密無間”的企業,能不能造出像樣的車子都是個問題。
VV7三大件大量依靠外資企業
當然了,貿易糾紛的影響預計將永遠止步進出口商品,就目前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後面兩種情況是完全沒可能發生的,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與外企的深度合作將成為新常態,老美的多次挑事無非是想借著此次風波緩解逆差、再賺賺匯率,中外企業的重度撕破臉只會發展在一種背景下——“三戰”。
閱讀更多 中國汽車消費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