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PK香港,到底誰更勝一籌
40年前,深圳是一個落後的農村;當時的香港在殖民者的建設下已經是一座繁華的城市。現在,深圳成為內地一線大城市,經濟文化水平在國內都是名列前茅;香港的經濟依然繁華,依然是國際上重要的金融貿易的中心。

很多專業人士預測,在2018年深圳GDP一定會趕超香港,現在的人民幣匯率不斷升高,近兩年超過香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一個“小漁村”趕超了一個世界矚目的經濟中心。

在90年代,香港的GDP的總值超過了北上廣深、重慶、天津、蘇州、杭州、無錫這14個城市的綜合,想想那時候的香港經濟是所麼的繁華。1997年香港迴歸,當年的香港GDP佔到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十八。據資料顯示,2017年香港的GDP只佔了國內總值的百分之三。而深圳的GDP已經超過了珠三角大哥的廣東。是什麼原因導致香港的經濟不斷下滑,深圳的經濟飛速在發展呢?
要知道香港為什麼發展緩慢了,就一定要知道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原本就被列強佔領,擁有了已寫先進的知識和技術。1949年大批內地資本家移民香港,也帶去了很多經濟資本和勞動力。後來內陸的共產主義遭到西方國家的打壓,香港成了獲得先進技術和貿易的唯一途徑。後來,香港利用天然的地理環境,引進國外優秀的設備進行進出口貿易,迎來了香港的繁華。
那麼我們就能知道香港緩慢發展的第一個原因:進出口貿易的減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內陸各省與外界的經濟往來逐漸密切、崛起。大陸地大物博,這麼多的沿海城市,隨便都可以設立很多港口,深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進出口貿易無需再經過香港,內地沿海城市港口可以自由貿易,香港獨天得厚的優勢就沒有了,產生的經濟效益就減少了。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必定香港就要另尋出路,發展新的產業,但是一次兩次都錯過了,反倒讓深圳,廣州這些內陸地區搶了先機。1999董建華就提出了大力發展互聯網,那時候的中國互聯網幾大巨頭還處於創業期,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建議。那時候的馬雲馬化騰都還處於創業初期。那時候發展起來的話香港現在真的就是下不得地了。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特首提出的建議被擱置。隨後發展半導體產業,當時的香港政府和臺灣企業家已經建立合作,在香港建立一個半導體芯片工廠,卻被香港人趕跑了,這個簍子被上海撿到,現在上海的芯片已經是世界第四大芯片製造商家。經濟沒有得到發展,房價卻還是高得離譜,一般家庭想要在香港買房真的很難。自然買不起房就沒有動力,吸引的人才就少,發展就更加緩慢了。
再來看深圳,畢竟是一夜之間發展的城市,規劃建設都是科學合理的,發展中心以互聯網為主,動漫、遊戲、音樂、旅遊等等,第三產業發展的非常棒。大多知名的金融公司都在深圳建立了總部。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某著名果凍公司原本總部在深圳,卻因為成本的不斷增長壓力很大,某公司做出撤出深圳的舉措,結果沒過多久還是將總部搬回了深圳,為什麼呢?因為深圳的人才多,深圳現在吸引了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企業想要發展就一定要站在資源的中心,那就是深圳。深圳有國家特別政策的支持,在這裡發展會帶來很多便利,這也是吸引人才的方式。
深圳的今天是深圳人和國家不斷地努力創造的,短短40年,發生了令世界都驚歎的變化,創造了很多世界五百強企業。深圳的發展在繼續,今後也會不斷地發展。香港現在依然是國際經濟金融中心,一個城市正壯年,一個進入老年,說不定經過經濟改革,香港就能獲得無限生機,未來的深圳發展能否保持這樣的增長也不是一個定數。
閱讀更多 深圳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