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某天,我們駕車去某地,只需要告知汽車目的地,無需任何操作,汽車即可帶我們到達。
公路上的車輛,有序的排著隊疾駛,卻看不到司機的身影。
這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2038年真實的場景。

二
無人駕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安全性。交通事故多數是人為造成的,每年全球有130萬人死於交通事故。無人駕駛技術以機器智能取代人的不穩定行為,可大大減少交通事故。
第二是高效性。無人駕駛技術通過網絡和數據智能,可以極大的提高路面利用率,以及汽車行駛、停留的效率。汽車可以大流量、高速度而不必擔心擁堵。
第三是降低成本。很多公路貨運車輛、公共交通、出租車等無人駕駛節約了人力成本。即便是私家車,也可以節約乘坐者大量的體力及精力成本。
三
無人駕駛技術是當前最熱門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從目前的進展來看,無人駕駛技術進步的非常快,有望在幾年內達到成熟可用的標準。
無人駕駛的關鍵點包括:汽車端的智能操控,高效傳感器,安全系統,5G網絡,高精地圖,系統端的大數據處理系統,指揮調度系統,路網系統等,但最關鍵的不是技術而是相關法規與環境的配套,完善的無人駕駛應該是包括在智能交通這個大系統之內。
2018年,繼美國、歐洲之後,我國也頒佈了無人駕駛道路測試規範,意味著政府層面對此的正式認可與推動,也表明各國對無人駕駛的未來趨勢的認可和看好。
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進行了無人駕駛的路測,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外如谷歌、蘋果、Uber,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等。從測試情況看,都還處於汽車智能化本身的實驗。而且情況也並不都是成功,Uber自動駕駛車碰撞行人致死的事件,說明無人駕駛還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解決,而且需要審慎。
目前看,技術上並不是主要問題,汽車的智能化3-5年內完全可以達到成熟可用的要求,隨著5G通信的即將鋪開,數據傳輸與系統指揮也會得到解決,路網系統本身也是在不斷的變化和提高中。預測10年內,無人駕駛技術將會完全成熟,並且會在部分地區和領域運行。但是全社會的大規模運行,估計還要再等10年到2038年,那時,社會化的智能交通將成熟起來。
四
無人駕駛影響最大的職業就是司機。
這包括了公共交通的司機,出租車司機、客運司機,貨車司機等。有數據顯示,我國全國貨車司機3000萬人,大客車司機200萬,出租車司機260萬,公交司機100萬,以及數百萬的單位企業專職司機,全國以此為職業的人約有4000萬。
一旦無人駕駛技術全面普及,必然伴隨著大量專業司機崗位的消失。除了極少數需要有人駕駛或監督駕駛的司機崗位外,絕大多數,至少95%以上的司機崗位將被取消。2038年,司機這個職業將不會在大規模存在,也就是說以目前的規模,有將近4000萬人要失業。
對於目前四五十歲的老司機來說,還有二十年的時間足以確保其安穩退休。但是對於剛從事或打算從事司機這一職業的年輕人來說,未來的前景則非常不妙。
閱讀更多 IT研究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