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業銀行來源於城市信用合作社,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產物,伴隨中國經濟發展不斷成長。作為城商行隊伍中重要的一員,北京銀行見證了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成為城商行發展的樣本。
在成立之初,北京銀行依靠體制機制化解歷史遺留不良資產,將一個鬆散的聯盟改造成一級法人治理機制;此後,在探索公司治理的道路上,北京銀行經過“更名、引資、改制、上市”,成為首批登陸資本市場的城商行。
作為金融市場的後來者,發展特色業務、細分市場成為各家城商行的必然選擇。北京銀行立足北京,在科技金融、文創金融的差異化道路上突圍。
北京銀行以“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為市場定位,累計為首都經濟建設投入資金近10萬億,為超過12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提供信貸資金超過2萬億。
組建改制 依靠體制機制化解歷史包袱
1995年全國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城商行已經歷經23年。追溯看,這一群體伴隨改革而生、並隨著改革壯大成長。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更提出,要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試辦城市合作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只設市行和基層行兩級,均為獨立法人。要制訂《城市合作銀行條例》,並按此組建和改建城市合作銀行。試辦城市合作銀行,要分期分批進行,防止一哄而起。
1995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城市合作銀行領導小組,推動城信社向城商行改制的工作。在城市合作銀行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下,城商行組建工作以“先試點、後分批”的方式穩步推進。1995年3月,領導小組召開組建城市合作銀行試點城市座談會,部署了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石家莊5個試點城市的城市合作銀行組建工作,此後又將試點範圍逐步擴大到全國16個試點城市,並在當年9月,國務院正式下發《國務院關於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通知》,決定自1995年起在35個大中城市進行第一批組建工作。
但城商行成立之初揹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管理體制和經營業績良莠不齊。加上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少城商行初期舉步維艱。作為首批5家試點銀行之一,北京銀行的前身、北京城市合作銀行面臨著同樣的行業困境。
1996年,在90家信用社基礎上組建的北京城市合作銀行成立,但90家信用社合併不是“強強聯合”。
一位北京銀行的資深員工回憶,90家城市信用社,經營管理參差不齊,基礎薄弱、風控機制差,而且自成體系,各自為政。此外,合併組建之初,自成體系的原大小信用社存在“突擊放款、突擊花錢、突擊進人”等問題。
如何將一個鬆散的聯盟改造成一級法人治理機制?彼時,參與組建北京城市合作銀行的首任黨組書記、行長閆冰竹力推機制變革,按照一級法人治理的要求,對各個信用社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管理,抓住完善制度、健全組織、強化管理“三個保障”,把牢人員進口和資金出口“兩個關口”,實現了平穩過渡。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原中關村城市信用社嚴重違法賬外經營案件爆發,金額高達239億元,造成實際損失67億元,而當時北京銀行的資本金僅10億元。
“當時閆冰竹行長宣佈,自我消化,負重前行,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上述北京銀行員工回憶,1997年至2008年,在沒有政府注資和資產剝離的情況下,北京銀行憑藉體制機制的完善,逐步增強自身“體質”,實現穩健發展,依靠自身創造並積累的稅後利潤,徹底化解核銷了67億不良資產,維護了首都金融安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末,北京銀行表內外總資產3.09萬億元;實現淨利潤188.82億元;成本收入比26.85%,人均創利近130萬元;不良貸款率1.24%,撥備覆蓋率265.57%,撥貸比3.30%,風險抵禦能力在經濟轉型期持續增強。
探索公司治理 首批上市的城商行
經歷原中關村城市信用社案件帶來的教訓,北京銀行開始探索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框架,力圖擺脫原城信社粗放式經營和管理的模式。
在風控上,北京銀行“用無情的電腦代替有情的人腦”。2000年,北京銀行建立起國內銀行業第一家全行性的會計核算中心,把分散在各支行的會計核算業務統一集中起來,實現了全行經營“一本賬”,做到了流程全覆蓋、風險無死角,抓牢了金融風險的關鍵點。
2001年,北京銀行又在國內銀行業率先啟動先進的綜合信貸管理系統。同時,北京銀行在業內率先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實施VAR值限額管理、制定操作風險報告模板,還引入西方發達國家30多年的經營數據進行專項壓力測試,在業內率先啟動風控指揮中心建設,實現全國所有分支機構在線全程監控、進度跟蹤,有效提升了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北京銀行內部探索風險管理模式時,外部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隨著中國加入WTO,銀行業須在5年過渡期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這一時期,國內銀行業拉開了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序幕,而北京銀行也順應了這股浪潮。
2003年,時任北京市領導對北京銀行作出了“更名、引資、改制、上市”的重要指示,為北京銀行指出了“市場化、股權結構多元化、區域化、資本化、國際化”的方向。2004年,北京銀行成功實現更名。
2005年,北京銀行引入國際知名的荷蘭ING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作為境外投資者,ING出資17.8億元入股北京銀行,該合作也標誌著北京銀行從本土邁向國際化。
ING集團的“引進來”為北京銀行帶來了國際先進的理念、提升了經營管理水平,也完善了北京銀行法人治理機構。比如,通過與ING的合作,北京銀行做了多項新型嘗試:首家推出“直銷銀行”,首家引入社區銀行模式,首家實施風險壓力測試等。
在“引資、改制、引智”後,2007年,北京銀行啟動發行上市工程,募集資金150億元,成為首批登陸資本市場的三家城商行之一。此後長達9年的空白後,A股中才再次出現城商行新的身影。
深耕特色業務 科技文化領域成重中之重
一直以來,地緣成為不少城商行的優勢。而北京銀行所在的北京幾乎是金融資源最為集中、競爭最為激烈的區域。
作為金融市場的後來者且是一家中小銀行,發展特色業務、細分市場成為北京銀行的選擇。
在成立之初,北京銀行確立了“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的發展定位,從同業不願進入的領域入手,用差異定位打開了市場空間、用特色服務構築起競爭優勢。
在進一步探索中,北京銀行將中小企業中的科技、文化領域列為重中之重。
在科技金融領域,北京銀行致力於打造中國“硅谷銀行”,在行業內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家成立以中關村科技園區命名的支行,第一家設立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部,第一家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設立專業化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第一家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支行。同時,該行不斷圍繞科技小微企業需求進行產品研發,相繼創新推出“智權貸”、“信用貸”、“軟件貸”等特色產品。
2014年,北京銀行與中關村管委會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未來3年內向中關村示範區提供意向性授信800億元,並攜手中關村科技租賃公司發佈銀租通產品;同時與北京市科委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未來4年為北京市科技企業提供1000億元意向性授信;與車庫咖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創業貸”,滿足首次融資難的創業企業融資需求;發佈企業從創業、成長到成熟整個生命週期的組合產品,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並推出“創業卡”,滿足創業者日常消費資金需求。2018年6月,北京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再度發力,成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並在行業內率先發布支持前沿技術企業的金融服務方案,推出專屬產品“前沿科技貸”,全力支持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據北京銀行相關人士透露,截至2018年3月末,北京銀行科技信貸餘額達1277億元,3年內年均增幅30%,累計為23000家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4000億元。服務於北京市89%創業板上市企業、82%中小板上市企業、53%“新三板”掛牌企業。
與此同時,北京銀行也是國內率先涉足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機構。參與文化部“部行合作”,推動投融資服務平臺與“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建設,以及“文化金融創新試點”工作。該行成立全國首家文創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打造了一批文化創意專營支行。針對文化小微企業“輕資產、弱擔保”難題,創新以版權作為核心質物,採取靈活的質押組合擔保方式,推出“創意貸”,開創國內金融業無專業擔保公司擔保的“版權質押”貸款第一單,並主承銷了國內首隻文化創意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同時,該行相繼與北京市文資辦、市文化局、市廣電局、首都文化產業協會等部門搭建合作平臺,並通過政府補貼資金匹配,支持更多文創企業發展。與動漫協會、演藝協會等簽訂合作協議,藉助行業服務協會,共同設計針對文創產業細分行業的具體融資方案。
隨著“文化IP”概念的興起,2017年10月,北京銀行創新設立文創金融事業總部、文創專營支行,正式發佈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餘額64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2000餘億元,支持5000餘戶文創企業實現長足發展。
“北京每4家中小微企業就有1家是北京銀行的客戶”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提出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提出要堅持“保本微利”原則加大對小微扶持力度等九大要求。
追溯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的歷史,城商行憑藉著與中小企業緊密聯繫的優勢,對小微企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直至基本完成,開展投貸聯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投貸聯動的推出,創新了企業融資模式,實現信貸投入“傳統動能”與股權投資“新興動能”的有機結合,是支持國家產業升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社會提質增效的一項務實之舉。
作為深耕小微金融領域的銀行,2016年4月,人民銀行、科技部和銀監會公佈首批十家投貸聯動試點銀行名單,北京銀行成為全國首批、首都唯一試點法人銀行。
如何探索出投貸聯動的創新之路,使得更多的創業創新型小微企業實現跨越發展?
北京銀行相關人士透露,根據《關於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北京銀行成立由董事長擔任組長的投貸聯動試點領導小組,明確投貸聯動試點戰略方向。在組織架構上,總行層面設立投貸聯動中心,牽頭推動全行投貸聯動試點工作。此外,北京銀行通過認股權貸款、股權直投等業務模式,推動投貸聯動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小微企業貸款都因為單筆金額小、操作成本和風險高,而被認為不賺錢、商業上難以持續。如何破解小微企業的高風險?
“堅持‘貸’主‘投’輔,‘投’、‘貸’獨立的決策原則,嚴格落實‘投’不是‘貸’的增信措施,‘貸’不是‘投’的結果,切實做好風險隔離。”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北京銀行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北京銀行投貸聯動業務累計落地386筆、76.2億元,同比增加240筆、56.5億元,同比增長164%、287%,為科創小微企業引入股權投資近10億元,科創屬性客戶佔比80%,涵蓋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藥物、虛擬現實、基因測序集成電路等新興領域客戶。
在產品研發體系上,北京銀行已經形成了涵蓋科技企業創業、成長、成熟、騰飛等整個生命週期,包括表內外50餘種產品的“小巨人”產品體系。
在體制上,北京銀行形成多層級的專營機構。據悉,目前全行設立47家特色支行,覆蓋了三分之二的分行級經營單位及五分之一的支行級經營單位。設立11家分支兩級小微企業“信貸工廠”,推動小微業務實現“批量化營銷、標準化審貸、差異化貸後、特色化激勵”。在中關村成立銀行業首家創客中心--中關村小巨人創客中心,實現“投貸孵”一體化服務,目前會員1.5萬家,被科技部認定為“眾創空間”。
“在北京,如今每4家中小微企業中,就有1家是北京銀行的客戶。”上述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閱讀更多 首都金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