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 人才驛站大舞台 人才「活水」源源來

喬建堂 呂守民 李敬澤 郭盛起 記者 仉慶華來源:黑龍江經濟網

伊春 人才驛站大舞臺 人才“活水”源源來

友好人才驛站駐站專家、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委員會葡萄牙分會專家組委員、博士與博士後導師孫寶山教授(中),在友好寒地小漿果開發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普與研究實踐基地瞭解小漿果(藍莓)秧苗的長勢。 資料片

伊春 人才驛站大舞臺 人才“活水”源源來

五營人才驛站駐站專家、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趙恆田研究員(右一),對中科藍系列藍靛果組培技術進行現場指導。 資料片

編者按: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決定民族興亡、國家發展、人類進步的重要資源。它既是第一資源,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伊春市正值綠色化轉型發展的關鍵時間,人才內核的強大與否決定著發展動能的匯聚與釋放,為此,伊春市著眼於破解人才“短板”,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調來、但求能來;不求功宏、但求功成”的原則,率先在全省提出建立人才驛站,確立了“1+6+N”人才驛站建站思路,“1”即建立市級人才驛站總站1個;“6”即總站下設研發基地、園區企業、學術論壇培訓、分類管理、生活居住、休閒療養6大服務區;“N”即充分挖掘各地各單位地域優勢、產業優勢及基礎設施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驛站分站,到2020年實現各縣(市)區(局)人才驛站全覆蓋。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創新實踐,五營森林食品、友好漿果、桃山旅遊、中心醫院醫療4個人才驛站分站已掛牌試運行。

近日,記者分別來到各個人才驛站進行深入採訪,所見所聞,所觀所感,無不讓人感受到這項政策導向之正確、作用之巨大、意義之深遠。

八月的友好區萬畝藍莓園,滿眼翠綠、生機盎然,一株株長勢良好的秧苗孕育著產業發展新希望。黑龍江伊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海鷗像農夫一般,穿著膠鞋、戴著草帽、挽著褲腳,在地裡一棵棵看長勢,不停地拿著手機拍照,不時地發送著微信。原來他正向友好人才驛站駐站專家、東北農業大學的霍俊偉教授通過微信請教藍莓苗生長的技術問題,看到霍教授回覆的一條條“對症下藥”的實用信息,於海鷗的臉上洋溢起像吃了蜜糖一般甜蜜的笑容。“這個人才驛站建得好,專家服務真給力,讓我們不出家門就能與專家‘面對面’解決技術難題,真託底!這要是過去,得愁壞我,實在沒招就得上哈爾濱去找專家碰運氣。”於海鷗一邊擦著額頭上的汗,一邊感慨地說。

這幾天,他的藍莓基地有一小塊出現了問題,長勢不好、葉子發黃,技術員“治”了幾天也沒治好。於海鷗趕緊聯繫駐站專家霍教授,沒想到,霍教授一番話,不僅分析了“病因”,說明了注意事項,還開出了“良方”,企業難題迎刃而解,於海鷗心裡這個樂呀,喜滋滋地在微信裡寫下:“霍教授,您啥時候還來啊,我請您喝酒。”

“人家霍教授不僅不收費,還熱心耐心地幫,你說這人才驛站到底好不好?”一說到人才驛站在企業發揮的實際作用,老於是滔滔不絕。

人才驛站建立以後,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像老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其作用又怎是一個“好”字了得。

構建轉型發展“新智庫”按業建站、因需建站、有針對性地靶向引進區域外急需短缺人才,是人才驛站的一大特色。各人才驛站根據自身特點和產業優勢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明確自己需要哪些領域、什麼層次的人才,綠色化轉型發展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人才驛站就引進什麼樣的人才,有效避免了“引非所需”“引而不用”“用非所長”。

友好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伊春市考察調研時提出“一定要把藍莓技術問題解決好”“要實行科學管理”“要注重多元發展”的特指要求,建立了全市漿果人才驛站。下設創業孵化基地、專家公寓、健身基地、康養基地、“互聯網+基地”、科技孵化器、科研基地和培訓基地8大基地,在人才培訓、經營管理、技術開發與創新、交流與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產品展覽展示、信息服務等多方面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友好漿果人才驛站從今年年初建立到現在,就吸引了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委員會專家組委員孫寶山教授,清華大學生物科技專家劉錚教授、化工專家蔣國強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食品專家王振宇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專家胡小松,東北農業大學果樹專家霍俊偉教授等180餘名專家先後入駐,還有6名碩士研究生和24名本科畢業生相繼進駐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友好人才驛站建成了以藍莓為主導產業的各類高端人才數據庫、企業人才需求動態數據庫和高端人才對接信息服務平臺的“兩庫一平臺”,精準對接國內外高端人才,實現技術需求與科研成果的無縫對接,為友好區乃至全市漿果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五營區舉全區之力建立森林食品人才驛站,整合五營賓館、桃源山莊、山鄉農家院、五營國家森林公園、豐林自然保護區、老黑山地質公園、自在香裡山水田園綜合體、老年大學等資源為人才提供最好的食宿,最優越的辦公條件,最好的生活工作環境,最貼心的休閒、商務、療養、康健等服務,解決人才柔性引進和智力服務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使人才感到回家的溫馨。為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廣闊平臺,使五營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匯聚之地、培養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價值實現之地。

走進五營人才驛站辦公服務區,呈現在眼前的是裝飾一新的專家工作室、現代化的多功能培訓室和洽談室,完善的配套設施讓人耳目一新。創新項目展示區,陳列著未上市的北藥資源開發、藍莓小漿果等最新技術成果,科技底蘊和現代氣息撲面而來。驛站聚集了本學科領域具有權威性、代表性及學術影響力的駐站專家135名,專家名單中,中科院傅伯傑院士赫然在列。並與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省農科院小漿果研究所、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實行合作共建。吸引了中科院地理所趙恆田團隊、東北林業大學瀋海龍團隊、黑龍江大學馮國軍團隊、東北農業大學張秀玲團隊、中國林科院許洋團隊等團隊入駐。

站長韋慶和說:“我們這個人才驛站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相關產業的專家學者聚集起來,運用駐站專家的才智,圍繞五營產業發展存在的實際問題和潛在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找準制約區域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破解的路徑,積極研究國家、省、市產業政策及社會需求,精心謀劃、超前佈局,為全區產業發展提供優化的方案,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產業智庫服務。”

桃山旅遊人才驛站現有駐站專家177人,並與省藝術職業學院、伊春林校、伊春技師學院、伊春職業學院、佳木斯技師學校、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共建開展旅遊服務管理專業、餐廳服務員職業技能服務、林下經濟、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訓等論壇、培訓、商務洽談活動。組建科研團隊5個,建立科技研發基地5個。

市醫療人才驛站由市中心醫院牽頭並負責承建,負責建設及日常運行管理。同時與市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醫院共建合作層,負責共同引才引技引智,圍繞醫療衛生專業開展系列活動。醫療人才驛站共有涉及32個專業的368名域外專家和7個科研團隊入駐,與哈醫大附屬四家醫院、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建立醫聯體及協作醫院。

駐站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醫院院長劉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每個月能到伊春工作幾天,是我很喜歡和嚮往的事。伊春的生態環境好、中心醫院工作條件也好,特別是人才驛站服務標準高,周到細緻,就像在家裡一樣。”醫大二院消化內科專家許軍教授說:“感謝伊春對我們醫療人才的重視,給我們創造如此舒適的辦公、醫療環境,我會常來這裡,也會帶動更多像我一樣的專家到這裡,為伊春的醫療領域作點專業貢獻。”

梧高鳳至,花香蝶來,嶺上建“站”帶來人才匯聚,這一切源於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伊春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龍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伊春的特指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構建了“1+8”人才政策體系,創造性提出建設各具特色的人才驛站,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進急需短缺人才,努力構建伊春綠色化轉型發展“新智庫”,著力破解總書記提出的“創新人才、高技術人才偏少,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問題。目前,全市已柔性引進駐站人才800餘名。

架起人才企業“互通橋”忠芝集團是伊春市的明星企業,坐落在五營區,近年來,在藍莓飲品領域做得很好,產銷兩旺,但想突破現有的發展瓶頸,再上一個新臺階,在技術支持和產品研發上就顯得有些乏力。

五營人才驛站在成立之初,就分別深入區內忠芝集團等森林食品加工企業調研製約發展的實際問題,並且精準聚焦、對症下藥,不斷促進專家與企業之間的聯繫。

企業要發展,專家的科研成果要落地轉化,雙向行駛的兩列車最終在人才驛站實現並軌,兩好搭一好,人才產(企)業精準對接,合作共贏的模式就此展開,人才驛站成功地架起了“人才——產(企)業”對接的“互通橋”。

東北農業大學的張秀玲教授現在是五營人才驛站的“金牌”專家,幾乎每個月都會到驛站工作幾天,用她的話說,“五營這裡山好、水好、人好,驛站更好,服務貼心,從繁雜的科研中脫身出來,呼吸著中國好空氣,精氣神都有提振。”

說起張教授就不得不說驛站的另一位專家——中科院地理所趙恆田研究員,他們都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的成員,名氣響噹噹。五營區通過以情引才,幾經周折得到了兩位專家的認可,在駐站後都拿出了“狠貨”。

趙恆田研究員將市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成果轉化基地,將前期研發的中科藍1、2、3號品種組培苗交由九天進行微插試管外生根研究“以苗繁苗”並落地生產。這個新品種的藍靛果產量高、耐寒性強、果實花青素含量遠超其它品種,是實打實的“金果子”。就此,五營區將在苗木繁育和種植上實現一個重大的突破。

趙恆田育苗,張秀玲則是用果,這兩位專家不僅在五營區實現了科研成果的無縫對接,還進一步拉伸了藍莓產業的發展鏈條。多年來,張秀玲教授在有機藍靛果飲料技術上潛心造詣,技術成熟,她將這一成果採用技術投資或技術入股的方式轉化給忠芝集團進行生產,與此同時,還將即食山野菜技術成果以同樣的方式與忠芝集團進行合作,這樣一來,張秀玲的兩個科研成果實現了落地轉化,忠芝集團則多了兩個新品種,其中之一還跨越了原始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

忠芝集團負責人說,這兩年,我們集團在生產和銷售上都很穩定,一直想進行突破,也找了很多科研院所探討合作事宜,但始終沒能成型,尤其是跨領域發展,就變得更難,不僅需要非常成型的技術,還要有後期的技術支持。咱們區人才驛站的成立,真真正正地為我們企業破解了這道難題,張老師的這兩項科研成果與我們企業的發展契合度非常高,我們一拍即合,現在前期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忠芝集團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飛躍。

不求調來、但求能來,人才驛站以更加靈活、更加有效的引才用才方式,精準為產(企)業提供最迫切、最急需的科技服務和智力支持。

友好人才驛站促成中國農業大學胡小松院長和國際食品科學院羅雲波院士與伊春市豐園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簽署開發合作協議;黑龍江大學農學院油豆角試驗田已落戶友好曙光村;東北林業大學與伊春市千卉林木育苗有限公司簽訂了寒地花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議;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友好人才驛站簽訂了露地菊花卉種植基地協議。五營森林公園與廣州鄉土鄉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田園綜合體伊春旅遊新亮點項目》合作協議。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東北森林區生態保護及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及示範”核心示範區落戶於五營;黑龍江大學農作物研究院馮國軍團隊與五營九天公司合作轉化油豆角新品種黑大紫冠油豆角溫室延後標準化示範栽培種植項目,目前種子已萌發正陸續出苗,試種成功後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

人才帶來項目,引來科研團隊,同時在伊春催生了一批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人才驛站功能充分釋放。全市各人才驛站立足於伊春林區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以企業為載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合作的方式,聯合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學家工作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的資源,吸引區域外的科技專家、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入駐,共建共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到目前,全市通過人才驛站促成的人才、科研團隊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近20個,與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研發與推廣中心、實踐實訓基地、合作研發平臺、創新聯盟14個;吸納科技示範基地25處。

打造創業就業“孵化器”人才驛站的建設運行,不僅助力當地企業發展,同樣也肩負著帶動創業就業的功能,助力創業就業也是人才驛站的一大亮點。在國家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人才驛站充分發揮整合創業就業資源優勢,匯聚發佈創業就業利好政策,讓創業者更加信心百倍、幹勁十足,尤以大學畢業生人群最為顯著。

何兆冰是友好區人,大學畢業後在就業選擇上一度陷入迷茫,幾次想獨自創業卻沒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在得知家鄉建立了人才驛站,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毅然地帶著愛人回到家鄉,並與人才驛站簽訂了入駐協議。在創業孵化基地成立了伊春市雪海林原商貿有限公司,開起了自己的俄羅斯山特產品商店,今年又擴大了規模,建立蜂蜜提純、即食木耳加工廠,擁有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他,面對記者的採訪十分感慨:“感謝友好人才驛站,讓我搭上了政策紅利的順風車,享受了‘十免三扶’的政策支持,解決了萬事開頭的這個‘難’。現在企業穩步運行,實體店銷售向好,線上銷售正在推開,盤算盤算家底,今年可以大幹一場。”

五營區則是將目光鎖定在大學生就業方向上,他們力量下沉、工作下沉、人員下沉,區委組織部與各個社區建立緊密聯繫,但凡居民家中有在讀大學生、新近畢業大學生的家庭均被列為走訪對象。工作人員帶著一份真誠、拿著區委專門出臺的《五營籍大學生就業招聘優惠政策》逐家走訪、入戶對接,將“鴻雁歸巢”行動切實落到實處。並且大力優化“安才”工作環境,為符合條件的人才分配公寓,解決考錄或選聘到五營區工作的人才和大學生住房問題,使人才“引得進”與“安得下”“留得住”同步推進,不斷提升五營區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他們還將人才驛站建設與招商引資、招商引智工作有效結合,向在外創業發展的五營人拋出了“橄欖枝”,通過強化招商政策,吸引他們回鄉發展,將“天南地北五營人歸鄉行動”落到實處。

回鄉創業的張廣智說:“以前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找機會,現在掙到了一些錢,就一直想回家鄉乾點啥,但總怕這邊的投資環境不好,去年,經過幾次考察和區裡的對接,享受到了一系列的好政策,現在企業也走上了正軌,回來真不錯。”

大學畢業生小李通過招考順利地進入區政府工作,現在戀愛成熟,正準備成家,說起回家鄉就業這件事,他也感慨頗多,“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面漂著,說不想家是不可能的,當時也想回來工作,可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年知道家鄉對我們這些遊子專門出臺了政策,第一時間就報了名,現在守在父母身邊,工作也很舒心。”

五營區通過一系列精準的、高強度、點對點的實際工作,目前,已有26名五營籍大學生“鴻雁歸巢”,被充實到多個重要崗位,20多名五營籍創業者回鄉發展,產業發展紅紅火火。

區域經濟的發展,既要頂天立地的大項目壯稅源,也要鋪天蓋地的小項目拉就業,人才驛站立足於“促大拉小”的實際,不求功宏、但求功成,在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各地通過人才驛站這個平臺創新開展各項工作,積極發佈各類實用信息。全市設立人才驛站微信公眾號3個,累計發佈人才供求信息560條,人才相關政策49條。通過對外發布招聘信息和人才政策,成功選聘博士1人、碩士2人,分別擔任相關學科帶頭人,真正讓人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當前,正值伊春市綠色化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市委書記高環在全市人才科技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大會上講話強調:“伊春能不能保持加速追趕的步伐,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新作為,關鍵取決於創新這個發展引擎能否成為第一動力,人才這個發展第一資源潛力能否充分釋放。”人才驛站秉承市委市政府“人才強市”理念,著力打造出真正符合伊春林區發展實際的“人才高地”,讓那些有真才實學、有發展夢想、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林城大地一展抱負,助力綠色化轉型發展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貫穿著創新之舉的人才驛站工作僅僅實踐半年,其成效可圈可點,令人振奮,給人啟迪。

啟示一:人才驛站突破了人才理念上的“誤區”。以往引才通常是剛性引才、全職引才,既看職稱又看學歷,還唯資歷唯身份,認定條件多,程序繁瑣。人才驛站構建的柔性引才平臺,以產(企)業需求為目的,把人才的技術成果研究及產業化與綠色化轉型發展、產(企)業技術需求及市場應用結合起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調來、但求常來,實現了人才、產(企)業、社會多贏,突破了過去“剛性引才”受職稱、學歷、身份、人事關係調轉等制約瓶頸。

啟示二:人才驛站突破了人才地域上的“界區”。各人才驛站建立後,橫向上看,各人才驛站分屬不同地域、不同產業領域,有著明顯的“界區”劃分;縱向上看,每個人才驛站專屬每類優勢特色產業,併為其提供服務。人才驛站及其引進人才,狹義上看是為當地的優勢特色產業服務,廣義上看是為伊春市的該項優勢特色產業服務,所以人才驛站及其引進人才跨越了地域上“界區”限制。

啟示三:人才驛站突破了人才政策上的“盲區”。以往伊春市制定出臺的人才政策都是針對“剛性引才”,人才驛站配套出臺的人才政策指向十分明確,均是針對“柔性”引進各類急需短缺人才量身打造的人才政策,突破了原有人才政策上的“盲區”。

啟示四:人才驛站突破了資源管理上的“屬區”。人才驛站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把依託建站的優勢特色產業相關資源納入到了人才驛站建設範圍內,而且把當地乃至全市相關的最優質旅遊資源、文化資源、醫療資源以及食宿資源等全部整合到人才驛站建設之中,為人才驛站服務,建立人才驛站的過程也是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的過程,突破了資源上屬地管理的“屬區”性質。

啟示五:人才驛站突破了建站標準上的“禁區”。目前,伊春市是全省第一家探索建設人才驛站地市,沒有成形經驗可以借鑑,也沒有固定標準可供參考,建設人才驛站實質上是創新創造的過程,無論是五營人才驛站的“三大功能區十三個核心圈”、友好人才驛站的“八大基地”,還是桃山人才驛站的“三區一基地”,都是在敢於打破常規,突破“禁區”思想的指導下,大膽創新,勇於創造,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完善出來的創新之舉。

人才驛站方興未艾,前景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