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河鄉
陳河鄉,在縣西北。因治陳河而得名。1951年置,屬涪陽區。1958年改建陳河公社。1967年更名前進公社,1973年複名陳河公社,1983年改建陳河鄉。時轄9村,地理面積113平方公里,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特產銀耳,號稱“銀耳之鄉”。有石油。
——《通江輿地詞典》
銀耳初產地
據民國續修《通江縣誌稿》記載,通江銀耳( Tremella fu-ciormis Tongjiang)的人工培育成功,是在清光緒六七年間(180-1881年),而陳河鄉霧露溪畔的九灣十八包則是它的發祥地。
銀耳作為一種真菌,在大自然中已存在千千萬萬年了。由於它的生長對自然環境,特別是對溫度、溼度、空氣有嚴格的要求與選擇,所以在人工栽培以前,它不可能成片地集中生長,只是伴隨黑木耳偶然出現於林木和乾枯的木材上。
通江縣的西北方向坐落在溫帶暖溼氣流與北方幹早氣流的交匯地,而小通江河(即諾水)支流霧露溪畔的九灣十八包,山丘櫛比,溪流盤曲,四周為土寨子、青龍寨、烏林埡香爐山等高山環抱,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溼潤,土質肥沃,耳林茂密是得天獨厚的銀耳繁殖之鄉。 ——《重修通江銀耳志》
銀耳隨黑木耳伴生,最早發現於陳河腹地九灣十八包。後經耳農們逐步嘗試,培育成功。
——《陳河鄉志》
光緒庚辰(1880年)辛巳間,小通江河的霧露溪畔,“突產白耳”以其色似銀故稱銀耳。
——民國續修《通江縣誌稿》

九灣十八包
航拍陳河全景圖1
航拍陳河全景圖2
航拍陳河全景圖3
天地精華 陳河銀耳
(攝影:馬希榮 陳前 楊為民 版權所有 盜圖必究)
閱讀更多 地理通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