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10週年之際,BBC特別撰文回顧當年這一深切影響中國及世界的盛會,他們採訪了經歷過當年奧運的各行業的中國人,通過這些人關注10年來發生在北京乃至中國的變化。
BBC稱,10年前的這一週,全球各地的電視屏幕上都在播放北京奧運會。

中國對奧運會大力宣傳,不但積極準備體育盛會,同時也是在慶祝“中央王國”迴歸宇宙中心。至少當時是那種感覺。

在奧運會前幾年,在中國這個地方很多東西似乎還無法實現。經濟在飛速發展,媒體在研究,數百萬的窮人第一次購買電子產品,酒吧和餐館24小時都在有人享樂。
海歸建築師:奧運建築狂熱難再現
45歲的建築師董浩(Dong Hao,音譯)微笑著回憶當時的情況:“每晚都有派對。這就是我的感受。整個城市和整個國家不但很有趣,而且很多事情都可能實現。一切都更寬容、更自由。”
董浩是北京人,曾在紐約留學。2005之前,人們可能會期望像他這樣的人才在海外工作,但奧運會前國家的發展潛力吸引了他回家。
董浩是一名建築師,當時北京正掀起建築熱潮。奧運會即將到來,北京以驚人的速度建設起令人歎為觀止的巨大結構建築。首都機場、北京南站、國家大劇院、水立方,當然還有奧林匹克體育場鳥巢......紛紛拔地而起。
“每個人都想要有一些讓人興奮的東西,也許並不是非常合理。”董浩說,“(一些建築)也許功能不強,也許沒有必要,但沒關係,我們要有!”
他說,奧運會前的那種獨特的狂熱現在可能不會再出現,如今市場和客戶更加成熟。而大家已經見識過中央電視臺大樓這樣的特別設計,現在很難再有新設計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
BBC描述央視大樓稱:兩座巨大的塔樓在升高,卻突然最終連接在一起,併成為看似結構不平衡的央視總部。工人能在空中從樓的一端爬到另一邊,這看起來十分駭人。
曾經的建築工人:現在活兒不好找了
伴隨著城市建築奇蹟的出現,這也為曾經貧窮的農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
在奧運籌備建設期間,當時北京有很多工人在工地宿舍睡覺。而去年,北京市政府開展了一項旨在減少所謂“低端人口”的運動,一些郊區已被夷為平地,部分工人工作的許多小企業都沒有了。
不過北京以外的一些工人仍然在堅持找工作。
在奧運會前夕,來自河南的孫靜素(Sun JingSu)來到北京尋求更好的生活。而現在他還在北京打工。
“現在沒有那麼多的建築工作,”他說。“現在我們在幹裝修等其他活。”
在談到將來的打算時,他說:“我真的不知道,但建築類工作應該會回到農村。”
除了就業之外,現在北京的體力勞動者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生活成本。
孫靜素自豪地稱,他每天的收入超過200元人民幣(約合29美元或 22英鎊)。這個收入高於這類工作的平均水平,但卻只抵得上北京一些人的一頓午餐錢。
服務員:奧運遺產無處不在
女服務員魏旭芳(Wei Xufang,音譯)正在賣水果,她很小就從山西來到北京,2008年奧運會她就在北京看的,當時只有15歲。
她認為中國人現在對待未來的態度和10年前一樣積極。她說,你只需要看看這座城市的街景,就等於是在欣賞奧運遺產:“北京是一個很乾淨的城市。總有人在打掃。”
體育從業者:奧運未能掀起運動熱潮
人們曾預計,因為奧運會,普通的中國老百姓會更加健康、更活躍。電視上在播放了大眾健身,鼓勵更多人參與體育運動。但有人認為這並沒有產生預期的結果。
初級足球教練姚立偉( Yao Liwei)說:“ 我們很難說奧運會對說孩子們去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反而足球世界盃的影響更大一些。 ”
姚立偉還認為,奧運會之後,中國體育的整體表現並未改善。
遊客:北京更漂亮了
80歲的叢瑞英(Cong Ruiying)和家人從江蘇省來到首都參觀了鳥巢。最近鳥巢在舉辦燈光表演紀念奧運十週年。鳥巢也是每天從外地來到北京的遊客的必遊之地。
叢瑞英2008年沒機會來北京,現在她很高興終於看到了。
在談到對整個城市的看法時,叢瑞英稱:“它變得更漂亮,更好。”
比起今天的中國,她覺得2008年的中國更好嗎?叢瑞英對BBC記者的這個問題感覺有點詫異,但還是微笑著回答:“當然,現在好多了。”
閱讀更多 英國英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