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酒的歷史

酒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

飲食文化——酒的歷史

傳說在中國,相傳是夏禹的五世孫杜康最早造酒的,離現在約有4000年了。

在西方,則另有一說:大約在五六千年前,人們常用麥芽煮粥,吃不完的剩粥便倒在一個地方,結果倒剩粥的地方,經過自然發酵,居然生成了芬芳的液體。有一個餓漢經不起芬芳液體誘惑,竟去喝這發酵的液體,才喝了一口,便發出讚歎:“味道好極了!”

飲食文化——酒的歷史

這液體,便是酒。現代的酒中,啤酒是用麥芽做的,那麼,餓漢喝的美味液體,就應該是最早的啤酒了。

這餓漢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可能是中東一帶的人吧,因為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和巴比倫等地的人民就大量地用大麥來釀造味道極淡的啤酒了。甚至,啤酒還出現在古老的漢漠拉比法典中:“賣11串酒的,如果不按規定用穀物交換,而擅用銀錢代替,或有缺斤減兩的,罰被丟人水中”。“犯人出現在啤酒店,若未通報逮捕,判處店主死刑。”“出家修行的人到啤酒店喝酒,處以火刑。”

這麼說來,啤酒是發源在外國的的了?

那倒未必,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使用麥芽釀造甜酒的成熟技術。至少應該說,我國也是啤酒的發源國之一。

飲食文化——酒的歷史

不過,人們總認為:葡萄酒的誕生早於啤酒。因為葡萄的皮上有酵母,當果實破裂,果汁和果皮接觸的時候,如果溫度適當,就會自然地進行發酵而變成酒,這個過程比麥芽變酒更為簡單些。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的時代,近東地區就已種植“威迪斯威尼非拉”。就是可以用來釀酒的葡萄。後來,種植葡萄萄的方法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才傳到歐洲大陸。

葡萄酒在中國的歷史就比較短了。大約在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漢武帝時,葡萄由張騫從西域引進,最初在我國西北栽培,後來才傳播到各地。開始人們只是把它當作水果食用,大約到到東漢晚期才用來釀酒。當然那時葡萄的栽培還不普遍,葡萄酒還是一種很珍貴的酒,據史書記載,東漢靈帝時有一個得寵的宦官張讓,因為扶風地方的孟倫送給他一斗葡萄酒,就將孟倫提升為涼州刺史。一直到唐代,尚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佳句,可見葡萄酒仍被視作為佳釀美酒!

經得起考證的中國發明最早的酒,恐怕要算黃酒了。酒,早時因其產在古屬越地的紹興一帶,也稱越酒或紹興酒。由於它越陳越香,加上歷史悠久,故又稱紹興老酒。

據日本的西園寺公一先生考證,黃酒已有4000餘年歷史了。春秋戰國時代,越地飲酒的風習,已很普遍。勾踐被吳王差放回越國後,看到越國遭到到亡國的災難後,人口已大大減少,便訂出幾條獎勵生育的辦法,其中一條就是:老百姓養了孩子後,地方長官應發給酒以作獎勵!據說,勾踐在出兵滅吳前,還下令將酒傾倒在河中,令士兵飲河中之水,結果士氣百倍高漲,無往不勝,很快就拿下了吳國的都城姑蘇。

黃酒是用穀物釀造的。例如米,含大量澱粉。澱粉本身是不溶於水而且無味的物質,但是用水煮過,就成漿糊狀物質,經加人釀酒的“曲”(即“酒母”或“酒藥”)後,就會發酵,最後變成酒精。從有關制曲釀酒的我國古籍中,可以見到,在很早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許多發酵技術方面的創造,如用酸漿調節發酵,加加熱殺菌以防止酒變質,加蠟或加油消除泡沫等。中國的這種制酒方法,與外國的不同,直到19世紀末,歐洲人在研究了我國酒麴後,才知道了這種與他們不同的方法,把它稱作“澱粉發酵法”。

n_n小編比較喜歡和紅酒,啤酒很苦,就百威還可以,不是很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