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是姜文導演的新電影,上映到現在,電影的口碑依舊是兩邊倒。
愛的人喜歡姜文導演將意識、潛意識、情感、荷爾蒙一鍋端的強烈個人風格,恨的人覺得一個連故事都講不好的電影不值一提。

▲《邪不壓正》海報
暫且不提電影到底應該評幾分,大家可以去影院裡各自感受。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其中看到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主人公李天然有三個爸爸。
第一位爸爸是教會他武藝,為他安排婚事的師傅。
第二位爸爸是救他性命,並勸他回美國的亨德勒醫生。
第三位爸爸是將他做棋子,並期望完成宏圖大業的藍先生。
三位爸爸都在不同的階段告訴他“你該怎麼做”:你應該學本事,然後結婚;你應該去更舒適的地方發展;你應該去完成一個偉大的計劃。
▲《邪不壓正》劇照
主人公的命運被爸爸們一直安排著,看似非常的縝密,實則混混沌沌,他被動的陷入到一個又一個的計劃中,遏制住了內心真正的成長。
就像李天然會問藍先生:“爸爸,告訴我,我該怎麼做?”甚至當他推著藍先生到醫院的時候,會無比瘋狂地喊著:“救救他,求求你們救救他,我只有這最後一個爸爸了。”
“爸爸”是那一瓶傳了四代的白蘭地,每一代人都上行下效地喝掉四分之一,方式一樣味道一樣,而且是傳下來的,必須要喝的。
▲《邪不壓正》劇照
很多傳統是很難改變的,只有“爸爸”會告訴我們怎麼做,我們要聽話。以至於最後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按照“爸爸”的安排行事,卻越來越搞不清楚,我是誰?
也許有的“李天然”會這樣按照“爸爸”預備了二十多年的劇本繼續順利地活下去,直到實現目標。
而一旦失去“爸爸”,對我們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將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幫我們鋪陳打點、實現“自己”。
我們失去了“領路人”,然後慌張地去尋求破解的途徑。成長永遠伴隨著痛苦,我們要在離開“爸爸”的路途中找回真正的自己。
真正喚醒李天然,促使他成長的,是電影裡的女人,唐鳳儀和關巧紅。
▲《邪不壓正》海報
唐鳳儀,世間尤物,情慾的化身。
在和李天然初次見面的時候,唐鳳儀拿著名片和美金讓他選擇,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美金,這個時候的李天然就是一個頑皮的大男孩。
最後一次見面,唐鳳儀打暈李天然,帶回家,告訴他要和他私奔,並在他身上蓋上了一千個“鳳儀之寶”。
之後李天然裸身淋浴,光著屁股在屋頂奔跑,揮灑出滿滿的雄性荷爾蒙,這時候的他從男孩變成了男人。
▲《邪不壓正》海報
這也促使他跳出計劃做出了不一樣的舉動:去找了關巧紅訴說自己的計劃。
關巧紅,一個讓他真正發現自己、找回自己、打開心結的女人,一個他真正愛的人。
李天然每一次來找巧紅都是從屋頂上來,“屋頂之上”在整部電影中有很精確的意向,它意味著浪漫、純淨,也暗示著他們之間的關係。
▲《邪不壓正》海報
他喜歡她,願意和她分享自己的計劃。而巧紅每一次看到他都會質疑他,在巧紅一次次地質疑中,他一次次地受挫,一次次地懷疑自己。
巧紅催促著李天然內心的成長,鼓勵他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痛苦、面對整個世界,直到真正找回自己,打開成長過程中的心結。
▲《邪不壓正》劇照
他內心的膽怯通過巧紅得到印證,才公之於眾,他內心的懷疑通過巧紅得到鼓勵,才勇敢地面對。
真正的愛情是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彼此相互成就的過程。
承認我們的恐懼、擔心、害怕都是源於幼時的體驗,誠心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並有能力與它們在一起,然後走過去,成長。
最好的“巧紅”,在你的成長路途中還是會消失,就像電影裡巧紅所講:“我會找到你的,在你需要的時候。”
她只是一面鏡子,最終我們必須去面對和承認,“我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怎麼來怎麼走,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無論我們遭遇了什麼,是沉浸在痛苦之中等待被它吞噬,還是由痛苦轉變為成長,發展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防禦模式,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自己的選擇,與他人無關。
▲《邪不壓正》海報
在親密關係或者一個家庭當中,女性的力量是男性的十倍,所以關係都是由女性主導的,不要指望男性在不適中調整自己,智慧的女性會成為男性真正的“領路人”,因為男人的智慧來源於女人,而女人的智慧,來源於孩子。
在整部電影中沒有出現媽媽的角色,媽媽空缺了,沒有故事也沒有感觸。
一個人的成長與媽媽無關,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設計。
當我瞭解了姜文導演和母親的關係,我對這個設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姜文有一個差評師媽媽,直到媽媽離開這個世界,他都沒有得到過媽媽由衷的認可。
在媽媽那裡他是一個被忽視的人、不被認可的人,即使他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受公眾追捧的導演,媽媽依然是除了看他的作品不信,看誰的都信。
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姜文采訪截圖
在《十三邀》的採訪中姜文提到母親時,眼神流露出不加掩飾的茫然和落寞,表情語氣變化微妙,不間斷地停歇、沉默,似乎回到了與母親的情緒之中。
一個氣場強大的人意外展示了他柔弱的一面,給我很深的觸動。
媽媽是他過不去的坎,而且也失去了面對面和解的機會,這成為他內心最柔弱的一部分,也是他所有不自信的來源。
也許就是實在太不自信了,才會不由地強大外在,構建出厚厚的外殼來保護自己。
媽媽在他的精神世界裡黯淡,所以也在他的電影裡缺席。
▲姜文,網絡圖片
整部電影雖然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擁有龐大的敘事體系,但是內核展示的卻是由一個人發展出的三種關係——我與親人、我與愛人、我與抱負,最終在關係中體悟成長。
“我是誰,我來自哪,我要去哪”這三個人生的終極命題,要如何回答?
我一直認為這個問題要在關係中回答,每個人只有通過不同的關係來定位自己,照射自己,就像給自己的一個座標點,在每一次的連線中清楚“我是誰”,明白“我來自哪”,知道“我要去哪”。
成長是永恆的命題,邪壓不住的就是成長。
閱讀更多 奇育記MEET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