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黑龍江省護林防火指揮部召開全省護林防火工作會議。會上,黑河地區與會人員向省裡提出,要修築一條對大興安嶺北坡林區護林防火有戰略意義的防火公路。從地圖上看,這條公路選在黑龍江流域與嫩江流域之間距離最窄的地段,相距只有40公里,位於愛輝、嫩江縣的北部、呼瑪縣南部縣界內,從呼瑪縣靠近黑龍江岸的三道卡鄉向西修築到嫩江岸邊嫩漠公路的十一站,因此簡稱“311”公路。修築這條公路,一旦發生火情,可以及時運輸撲火人員進山撲火,並沿公路打設防火隔離帶,防止小興安嶺的火情燒向大興安嶺北坡林區,當然,也要防止“北火南下”。
會議結束時,省護林防火指揮部要求我們儘快提出修築“311”公路具體實施意見的報告,以便研究批覆。
我們與呼瑪縣林業科的與會人員共同研究議定:1.由地、縣林業部門組織聯合工作組,由我和呼瑪縣林業科長馬桓二人負責帶隊;2.呼瑪縣負責安排一名鄂倫春族護林隊員做嚮導,備好勘察現場人員的坐騎,備足進山後行程中的食品;3.地區負責配備兩名築路測量人員以及所需的器械和設備;4.確定雙方人員5月10日在三道卡集合。
在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之後,我們按計劃開始西行勘察。整個勘察用了4天時間,經技術人員測量及觀察後的初步結論是:自築路起點至終點約40公里;途經黑龍江支流寬河、葛拉曼河等,其支流小河溝汊密佈,西部嫩江流域左岸的沖積平原也有幾條小河,如嗄魯河、加格達河等;整體為山區平川漫崗地,土壤含水量大,特別是加格達河整個流域實屬塔頭甸子(溼地),俗稱落馬湖;在沿公路線上有獨立的高山,如鐵帽山,山高520米,還有雞頭山等。從整體測算,築路土方的填方量較大,大約需用32萬立方米;整個築路工程預算約140萬元。
聯合小組回到黑河後,根據這次勘察的情況,共同研究起草了一份具體實施的報告。我帶著這份報告連夜趕赴哈爾濱市省林業廳。林業廳領導非常重視,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廳長當即拍板定案,完全同意黑河地區提出的方案,並要求我們儘快落實,爭取當年施工。
省林業廳正式下達批覆之後,黑河森林經營局成立了修築“311”公路領導小組。抽調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實地測量,定線定位,埋設標樁。呼瑪縣抽調10名林業工人參與測量工作,並負責清理築路線上的樹木及障礙物。在當地勞力奇缺的情況下,派出工作人員去北安、德都等地招工300人。另派人員去哈市等地購置帳篷及鍬、鎬、扁擔、土籃子、夯錘、墊肩、小推車等施工用具,以及鍋碗瓢盆等餐具。在組織抽調現場指揮部工作人員時,剛調入森林經營局的局長呂昌福自報任總指揮到現場親臨指揮。
築路工人陸續從北安來到黑河後,轉乘“黑河號”輪船上行至三道卡。工人們揹著行裝,沿線西行到各點後,砍小杆、搭帳篷、建食堂、壘鍋灶,很快安頓下來,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中。
築路施工開始,因這裡原來沒有土路,只好按照路標樁挖邊溝、填塔頭甸子,在荒山野嶺上開山劈嶺築路基。雖然困難多,難度大,但工人們能吃大苦,耐大勞。築路中沒有一臺機械設備,完全靠的是人海戰術,鍬、鎬、鋼釺、土籃加扁擔,人挑肩扛。經過4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311”公路40公里的任務。
“311”公路建成後,1971年呼瑪縣在這條公路兩側及附近的嫩漠公路一帶建立了北疆鄉,這是上海知識青年和當地的農民群眾開發建設起來的。在鄉管轄範圍內的嫩漠公路上,建立“五七”農場、種畜場,在“311”公路的西段建立加格達河農場,在中段建立鐵帽山農場。呼瑪全縣當時只有7個農場,北疆鄉內就有4處。全鄉農村和農場的耕地面積達十萬多畝,佔全縣總耕地面積的35%。
“311”公路的建成,得到省政府和國家林業部的肯定。原副省長於傑在一次林業工作彙報會上說:黑河地區修築的“311”公路非常正確。國家林業部曾派森林保護司司長汪濱來黑河親臨現場檢查指導。汪濱指出:這條公路的建成,對做好大興安嶺北坡林區的護林防火工作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為儘快落實護林防火具體工作的實施,汪濱建議:立即建立三道卡護林防火聯防站,與西部“311”公路終點的嘎拉河(十一站)護林防火聯防站共同攜手開展打燒防火隔離帶工作。汪濱表示,建立三道卡站的資金,若地方有困難,林業部可以直接投資。汪濱親自在“311”公路的葛拉曼河橋附近選擇了站址,並立即施工蓋房建站。此後,林業部將三道卡站移交呼瑪縣林業科領導,並改稱三卡林場。
閱讀更多 東北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