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 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

大型恐龙足迹点
古生物学者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拥有者有着群居的特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等学者组成的考察队考察后发现,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只有一两种,但此次发现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有7种类型,包括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以及鸟类足迹,整体足迹的数量超过300个。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邢立达等人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这类恐爪龙中有一种叫驰龙类,它们生性十分凶狠,常常出现在包括《侏罗纪世界》等恐龙电影里。
2
WHO将“游戏障碍”列为新疾病 哪些症状可被确诊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障碍”认定为新的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列进了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这是由于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游戏成瘾不断蔓延,在包括日本的世界各国已成为问题。
WHO负责人指出“有估算显示玩游戏的人中有2%至3%存在游戏障碍”。之前没有正式的疾病名称,此次通过列入作为国际标准的疾病分类,负责人强调“期待在各国的诊断病例增加、推进研究,能有助于确立治疗方法”。
WHO定义的游戏障碍具有以下特征:无法控制想玩游戏的冲动,与日常生活相比更重视游戏,即使出现健康受损等问题仍然继续玩。如果给家庭、社会、学业及工作造成严重障碍,这些症状至少持续12个月,则可以诊断为患有游戏障碍。
3
二氧化碳“变身”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课题组与多伦多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电还原过程中,通过调控碳—碳偶联“后反应”步骤,抑制烯烃产生实现高效多碳醇转换,让二氧化碳“变身”多碳醇燃料成为现实,并为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的选择性制备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这项成果日前发表在最新一期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
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在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中,发现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有利于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反应路径的选择,通过抑制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电化学合成多碳醇。课题组通过胶体成核方法,合成了一种缺陷可控的硫化亚铜纳米晶,再利用原位电化学还原方法,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铜纳米催化剂。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利用流动电解池设备解决了二氧化碳传质限制,促使这一催化剂的多碳醇法拉第转换效率达到32%、每平方厘米转换速率超过120毫安,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最高电流密度。
閱讀更多 平利縣科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