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永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少峰5月12日來江永縣調研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市委的領導下,結合江永實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把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的“紅色引擎”,逐步實現黨建扶貧同頻共振、互促雙贏。
1.打造過硬隊伍,增強脫貧攻堅“源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勝仗的戰鬥隊伍。一是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派致富帶頭人、轉業軍人及鄉鎮幹部進入村支“兩委”班子和基層後備幹部培養範疇、發揮他們在精準脫貧中的攻堅作用。對9個軟弱渙散村落實“五個一”機制,制定“一方案三規劃”,細化措施,集中整頓;實行“推、選、訓、帶、煉、考”六字法,選拔培養村級後備幹部641名,加速組建後續梯隊。二是發揮黨員帶富作用。按照黨員帶頭脫貧、帶頭退出、帶頭致富、帶頭幫扶“四個帶頭”的思路,抓好貧困黨員的幫扶和黨員創新創業扶持,開通“黨員信貸快車”,推廣“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建+”模式,助力貧困黨員率先脫貧退檔,扶持創業黨員創業致富、帶動致富。三是抓嚴抓實“第一書記”。著力抓好“三個從嚴”:從嚴選派。明確選派要求,並從機關單位選派52名黨員幹部分別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從嚴考勤。通過採取明查暗訪、督查督辦、定期通報等措施,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情況進行重點督查,建立完善了“第一書記”考勤、請銷假、工作考評獎懲等多個制度。每半年集中開展一次第一書記選派工作“回頭看”。從嚴述職。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要分別向鄉鎮黨委和村裡黨員群眾述職,向派出單位黨委(黨組)報告駐村工作情況。嚴格實行“召回”制度,並明確被召回的幹部在3年內不得提拔重用。
2.創新活動載體,積聚脫貧攻堅“向心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務實管用的載體作支撐,讓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江永縣堅持一名黨員一盞燈,脫貧項目實施到哪裡,黨徽光芒照耀到哪裡,讓“一盞燈”照亮“一群人”。一是創新“三連三走”帶民富。江永縣以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契機,採取“三連三走”的工作模式,即支部連產業,走創建品牌之路;小組連網格,走協作互助之路;黨員連群眾,走脫貧致富之路,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在脫貧致富的小康路上闊步前行。截至目前,全縣各貧困村的黨員領辦創辦致富項目105個,創辦各類公司企業7個,建立香柚(柑橘、梨)園(場)4個、建立農村合作社13個、建立家庭農場11個,開辦淘寶網店23個村。二是實施“三進工程”促脫貧。全縣廣大黨員幹部進村組、進農戶、進田間,縣級領導幹部每月到聯繫鄉鎮蹲點不少於3天,縣直部門幹部每月到聯繫村蹲點不少於2天,鄉鎮幹部每月走村入戶不少於10天。該縣69名縣級領導、119個縣直部門單位、52名村“第一書記”,1430名幹部職工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親結對,全縣每個貧困村實現1名聯繫領導、1個駐村工作組、2-5個幫扶單位、1名“第一書記”,每個貧困戶都有1名幫扶結對責任人的“六包”包村包戶全覆蓋。各後盾幫扶單位結對幫扶貧困戶13809戶,送慰問救濟金25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0665名。2017年度完成脫貧人數2.5537萬人。該縣為52個貧困村選派24名科技人員,培育創業帶富黨員427人,推廣香芋、香姜,紫色紅薯、精品水果等種植技術80多項,指導和帶領種植紫色紅薯25萬畝、精品水果30.12萬畝、蔬菜86萬畝、烤煙65萬畝。三是打造“紅色走廊”造氛圍。該縣以“黨建+脫貧攻堅”為脈絡,以交通道路為紐帶,以五個主要貧困村為依託,“五點一線、串珠成鏈”“花開五朵、各表芳華”。重點突出“五個融合”,即形式與內容相融合、文旅與黨建相融合、個性與共性相融合、小品與景觀相融合、規定動作與創新動作相融合,在現有人文景觀的基礎上,植入“黨建+扶貧”的內容元素,使“黨建文化”有機滲透到各景點,精心打造一條獨具特色的黨建文化走廊。通過發揮“黨建文化走廊”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科學化水平,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目前初步制定了3個點的小品設置12處,共計60餘個。
3.完善工作機制,激發攻城拔寨“新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黨建扶貧常態長效化,必須在建機制、促長遠上下功夫。一是強化考核問責機制。江永縣建立“三清單一臺賬”,落實“點對點督查問責銷號制”,跟蹤問責問效。相繼出臺印發了《江永縣駐村幫扶工作管理辦法》、《江永縣脫貧攻堅工作問責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壓實結對幫扶“六包”責任制的通知》等責任管理制度,縣、鄉、村層層立下“軍令狀”,構建了“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部門包村、鄉鎮幹部包組、工作隊員駐村、結對幹部包戶”的扶貧工作機制,所有縣級領導每週到聯繫村開展不少於2次的幫扶指導工作,每週由後盾單位組成結對幫扶責任幹部進村入戶幫扶2次以上。二是構建基本保障機制。通過構建全方位的黨內關懷機制,建立健全困難老黨員生活保障制度、黨內結對幫扶制度、黨員就業援助和創業幫扶制度、基層黨務工作者待遇保障機制和黨內“送溫暖、獻愛心”和走訪慰問制度,逐步實現了黨內關懷內容的“全覆蓋”。積極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鼓勵石漠化嚴重的地區發展生態公益林,對發展生態公益林區的貧困黨員戶按每畝13.5元進行直接補貼,打卡發放到每個貧困黨員的賬戶,通過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三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進一步創新完善脫貧攻堅長效機制,確保脫貧人口的現金收入、居住條件、保障水平、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保持政策、措施的延續性,為脫貧鞏固提供根本保證和持久動力;進一步強化作風引領,加強幫扶力量,落實主體責任,將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重點內容;持續深入開展結對幫扶,堅持縣處級領導聯繫鄉鎮責任不變、縣直部門聯繫掛村責任不變、結對幫扶幹部聯繫貧困戶責任不變,做到脫貧不脫政策、“脫帽”帽不脫幫扶。
作者系中共江永縣委書記 周立夫
閱讀更多 華聲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