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隨著中國大陸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投產發電,1912年5月28日,昆明夜空第一次被電燈照亮,從此翻開了電力時代的新篇章。
彈指一揮間,106年過去了,昆明電網已經覆蓋全市各縣(市)區,供電面積21473平方千米,供電人口720萬,用電客戶270.5595萬戶,形成以昆明主城區為中心的500千伏“口”字形環網和220千伏雙環網,是雲南電網“西電東送”的重要樞紐。
電力百年,萬家燈火!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昆明電網經過了從高壓到超高壓,到遠距離、大容量的發展歷程。隨著電網規模的急速擴大及電力供應的不斷攀升,昆明供電設備逐步向無油化、小型化、自動化、絕緣化、免維護化發展,甚至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全方位供電服務,開啟大電網發展新徵程。
百年前西南邊陲 夜空就被點亮
說起昆明電力的發展史,前輩的過人膽識與智慧令人驚歎。1908年,滇越鐵路即將修到昆明,法國人以火車供電為由,最早提出在石龍壩修建水電站意圖控制雲南電力資源。民族大義當前,為使電權不致像路權一樣再度落入洋人之手,在當時官府無力出資的條件下,雲南政商兩界攜手,1910年,以股份制創辦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耀龍電燈公司,讓地處西南邊陲的昆明開了中國大陸電力工業發展的先河。
雲南民間有一說法:“法國人修鐵路——磨洋功。”百年前的電站建設卻是另一種“中國速度”,只有兩位外籍專家的指導,僅兩年時間,1912年5月28日,石龍壩水電站兩臺240千瓦機組建成發電,經過22千伏石昆線(32千米)送至22/3.3千伏塘子變電站。再用3.3千伏配電線路送至昆明市中心的正義路、武成路等,經配電變壓器降壓為190伏特、110伏特送至城區各用戶家中。從此,昆明結束了無電的歷史,在中國電力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石龍壩水電站投產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促進了造幣、水廠、灌溉、五金加工等產業的發展,照明用戶急劇增加,電力需求不斷擴大。據《昆明電網百年發展歷程簡要回顧》一文數據顯示,1912年約3000照明用戶,到1926年增至15000戶,裝表1030只。
“在沒有修建水電站之前,普通老百姓都是用煤油燈照明,只有一些政府部門或者是富裕人家能使用柴油發電機,石龍壩水電站建成發電不僅是在雲南,在全中國都是領先的。”80多歲的覃國成老人見證了昆明電力事業的發展歷程。
單日用電量突破1.1億千瓦時
據統計,1949年底,昆明電網發電裝機總容量為9170千瓦。22千伏輸電線路152.4公里,有萬鍾街、西站、木希村、東莊等4個變電站;高嶢、小壩、小坡腳等變電塔;企業自有的橋頭村鋼廠、安寧鋼廠、大漁村碾米廠、海源寺抽水站、明良煤礦等變電站。昆明年售電量為0.2991億千瓦時。
“為了滿足工業建設的迫切需要,上世紀50年代要將各種電壓等級從最高22千伏統一升至35千伏,每天頭都忙疼掉;六七十年代隨著時代發展需要,又逐步升到110千伏和220千伏,則只用了十來年甚至就是幾年時間,且昆明電網一直保持著西南甚至全國高海拔地區,最早設計投運當時國內最高電壓等級的紀錄。”回憶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覃國成老專家對許多細節記憶猶新,很是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昆明供電局率先向當時的電力部提出按“設備全年停電時間除以8760小時”來統計供電可靠性的概念,解決了中國電力系統因長期缺電形成“重發輕供不管用”的問題。
30年前,昆明供電局所轄35千伏至220千伏變電站為24座,總容量僅166萬千伏安,年供電量僅有37.8億千瓦時。隨著昆明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昆明電網加速發展有目共睹。2018年1月12日,昆明局單日全社會用電量突破1.1億千瓦時。
《昆明供電局局志》顯示,1978年,全市售電量為198015萬千瓦時。截至2017年,昆明共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05座,主變容量3132.96萬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467條8452.593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22761.38千米,10千伏公用配電變壓器17039臺,完成年售電量292.85億千瓦時。與1978年的售電量比較,改革開放40年以來增長了13.7倍。
依託“互聯網+” 實現智能化服務
百年電力史也是昆明電力為人民服務的百年史。
隨著供電人口以及用電客戶的增多,可靠供電的需求與日俱增,昆明供電局也正依託“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供電服務向主動性、延伸性轉型,全面建設供電服務集約化、智能化”的目標,提升供電服務品牌影響力。
其中,電力服務網格體系以供電單元“臺區”為最小單元、以單元網格內的客戶為服務對象,每個網格設立網格員,形成全覆蓋的網格服務團隊。
截至目前,全市網格覆蓋率為94.29%,網格化移動工作終端覆蓋率為93.33%,服務網格13887個,配置網格管理員234人、網格員1287人,客戶經理掛牌覆蓋230個小區、131個企政單位、118個村委會以及五家縣級公司。
全省大範圍推廣巡檢機器人
改革開放以來,昆明電網也經歷了步行巡線、人員值守、調控離散到現在的大量應用無人機巡線及清理線路異物、所有1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站全部無人值守、調控一體化高效運行,管理水平及技術含量經歷了質的飛昇。
“以前,變電站都是採取有人值班,一個110千伏變電站平均約需10人值班。2016年全局實現調控一體化運作後,所有變電站均採取無人值班,人員只負責巡維和操作。”昆明供電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舉例,曾經是南網海拔最高的110千伏東川海子頭變電站,上個世紀每年都會發生大雪封山或者塌方路斷的情況,最長的一次值班人員在站上連續吃了40天洋芋。而現在調控員可以遠距離遙控進行操作,大大減少了變電運行和監視的人力要求。
如今,昆明供電局在雲南電網範圍內首家大範圍推廣巡檢機器人,目前已經在500千伏草埔變電站試用。“機器人能夠實現可見光拍照以及設備外觀、表計識別,實時採集數據,運行人員不用去抄表了。”昆明供電局機器人工作小組變電管理二所負責人陳德凱說,它能夠拍攝紅外照片,及時發現設備是否發熱,及時跟蹤設備狀態,進行設備重點管控及全生命週期管控。
今年,昆明供電局計劃在7個變電站配備7個單站式巡維機器人,同時計劃在7個巡維中心配備多站式巡維機器人,實現自動化巡視替代人工巡視業務工作量大於52%的目標。這意味著,今後只需通過一臺電腦、一個終端就能夠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綜合查看設備的健康情況,制定設備維護檢修策略,更好地為電網服務。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繆亞平
通訊員:李劍兵 曹春霞
閱讀更多 掌上春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