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最近被徐崢的新片《我不是藥神》刷屏了,網上也充斥著為這部電影叫好的人,拋開營銷與娛樂不談,說白了仿製藥不但是長期存在,更一直是全球性難題!關於創新藥的研發,中間動輒十幾年的測試和審批時間,成本極為巨大。用不起新藥是社會問題,但也不能全部把板子打在藥企身上,電影簡單的為藥販子洗白明顯存在著爭議。我們要看到,國家已經做了很多正確的事,比如降稅,比如簡化新藥審批和國家談判等。而當現在的電影導演不斷呼籲大家要買票觀影,別看盜版的同時,但他故事裡的藥也是盜版。今天的文章,試圖簡單剖析下醫藥鏈條的生態,看懂電影之餘,相信大家也會搞明白醫藥行業的投資屬性。

  • 首先我們要明白創新藥、專利藥和仿製藥這幾個名詞的概念

簡單說專利藥是由藥廠開發,並且享有專利保護的藥物。電影裡陸勇當年走上代購道路時的 「格列寧」,就是專利藥,是瑞士諾華製藥公司開發的一款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有極佳療效的藥物。醫藥的研製,不但時間金錢投入巨大,而且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問題,從而宣告藥物研製失敗。正因此,大多數研製出來的專利藥,往往價格昂貴。《GQ》雜誌在 2017 年一篇關於陸勇的報道《令人生疑的 「中國藥神」》中提及:(格列衛是人類第一個分子靶向抗癌藥,將慢粒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至 90% 以上。藥也是一門利潤驚人的生意,瑞士諾華公司的格列衛年銷售額將近 50 億美金,延續高溢價的策略,在美國市場的價格曾 7 年內翻了兩倍,中國的市場價格至今為 23500 元一盒。)

格列衛是如此昂貴,所以陸勇吃了兩年,花費了 56.4 萬,後來發現了印度有仿製藥,價格只要 1/20,於是不僅自己吃,還幫助病友代購——和電影中的主角一樣,陸勇後來也被抓了,罪名是 「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不過現實中的陸勇在看守所待了 135 天后檢方宣佈不予起訴。大量主流媒體的報道,陸勇有了「藥俠」 的名號。讓陸勇走上 「藥俠」 道路的,是仿製藥。

理論上,在專利保護期的藥物,只允許持有專利的藥廠生產,其他的醫藥企業不允許生產。不過,印度是一個例外!正如 GQ 報道所言:印度 1970 年的《專利法》放棄了對藥品化合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本國企業開始大量生產仿製藥,並迅速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一種藥在美國上市後幾個月,就能在印度找到價格低廉的仿製藥。

正因為不需要研發費用,又可以繞過專利,所以印度有了大量廉價的仿製藥。也有了隨後陸勇的代購,有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出現。但是,仿製藥,遠沒有電影中的那麼簡單和美好,具體的行業黑暗面和倫理面這裡不展開。

《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陸勇

其實,中國藥企,也有推出仿製藥——當然不像印度可以在專利保護期仿製,而是等待專利過期之後再來仿製。比如《我不是藥神》中提及的格列衛,其實專利在 2013 年就在中國過期了,所以其實中國隨後就已經有了格列衛的仿製藥,也大幅度把這種藥的單價降低了。

當然,很長一段時間內,國產仿製藥的名聲並不算太好,除了價格,更多是藥效問題 ,往往效果未必和原版專利藥一致,所以病患未必願意。

我們來看最近的一則新聞:西安楊森在甘肅省藥品招標中,藥品大幅降價,產品地西他濱注射液降價51%,價格與正大天晴的仿製藥持平。無獨有偶,輝瑞也在湖北省招標中下調了3.4%到10.2%的藥品價格,看上去只是原研藥物為了配合降關稅讓利後的降價行為,不代表什麼。但是實際反映了幾個問題。

對於原研廠家來說,按照慣例,為了維護全球的價格體系一致,原研藥很難大幅降價,不然就會產生集中在某一個地區買藥的套利行為。即使原研廠家面臨專利懸崖,原研藥也不會輕易降價,以價換量與厚利薄銷相比,利潤也不會好很多,而且會傷害自己的品牌和全球的定價系統。

《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從氯吡格雷美國市場的例子看出,仿製藥不可抵擋,但原研藥波立維的價格在專利到期後依然保持高價,哪怕美國市場大面積萎縮了98.6%。賽諾菲明白,一旦跟隨仿製藥降價,除了美國人,全球其他需要波立維的患者都將來美國採購,哪怕他們國家目前還沒有仿製藥,只能靠原研藥,這樣的後果就是全球權益更大的受損。

《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而中國如今的氯吡格雷市場還是由波立維佔據近60%的市場,而且價格也要比仿製藥貴出50%,道理很簡單,這個市場的仿製藥企水平還太低,所以任憑原研廠家開價。

《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所以,這個降價新聞反映的問題是:過去國內藥企的仿製水平過低,地西他濱是多年的老品種,仍然可以獲得38%左右的市場份額,而且一直享受高溢價,究其原因,還是我國仿製藥品質量競爭力不夠強,如果有20家仿製藥企同時仿製,一併上市,原研的市場早就被擠光了。因此,雖然全球定價體系存在,但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又是全球藥企都不想放棄的,在這種情況下,進口藥企為了求生,確實可能壓低自身的價格,畢竟很多藥物都已經上市多年,早已收回研發成本,而且毛利率極高,擁有巨大的降價空間。

以前的高利潤可以說是欺負中國藥企仿製不出來而獲得的。

如此就引出今天我們要說的第二個概念:

  • 一致性評價

去年,一致性評價終於成為國內大力推動的一個大項目,這也是醫藥行業大事件。

所謂 「一致性評價」,即: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是指對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藥,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就是仿製藥需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對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藥進行一致性評價,這是補歷史的課。因為過去批准上市的藥品沒有與原研藥一致性評價的強制性要求,有些藥品在療效上與原研藥存在一些差距。

過去一段時間裡面,監管層對於相關的政策不斷在推動。比如 18 年 4 月 3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從促進仿製藥研發、提升仿製藥質量療效、完善支持政策三大方面提出了 15 條指導意見。而這兩類政策,普遍被券商認為是醫藥股 2018 年的一個重要利好。比如某賣方的研報就認為:

隨著一致性評價工作的推進,國內仿製藥企業加速洗牌,進口替代邏輯的兌現日益推進。

為什麼一致性評價重要?

因為在確保了仿製藥藥效可靠之後,仿製藥的聲譽和可信度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可,獲得用藥單位的認可。

正如光大證券在談及某款仿製藥時的分析,就可以充分看出一致性評價的價值:

也就是說只要政策跟上,那麼至少在專利過期的藥物方面,類似《我不是藥神》這樣的悲劇會越來越少。而在這個過程中,病患自然是受益者,而仿製藥的廠商也自然而然成為受益者。這也是 2018 年醫藥股被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長期看好醫藥行業細分的基礎上,最近整體市場惡劣的背景下,醫藥板塊正好也把今年漲幅給抹去了,從指數圖形來看,每次跌到年線下面就會落地拉起,這次能否一樣呢?

《我不是藥神》,但要吃懂“救命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