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被稱爲中國版「熔爐」,你怎麼看?

瑾湉mm

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我不是藥神》和《熔爐》在劇情上並沒有半點相似的地方,硬要說相同,可能兩部電影都改編自真實事件,都具有非常濃厚的現實意義。

《熔爐》上映後引發了民眾廣泛的關注,在輿論壓力下,警方組成特別調查組,對涉案人員重新起訴並加重了刑罰。



電影上映後第37天,韓國國會幾乎全票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這個法案被稱為“熔爐法”。

這項法案對性侵幼童和殘障者提高了刑期,最高可判無期徒刑。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改變國家的電影”,類似的還有《素媛》,不僅使相關法律得到修改,還直接催生了對性侵兒童者實施化學閹割,有效震懾了罪犯。

回過頭來說《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講的是普通群眾買不起天價進口藥品,這一現象已經在近些年得到解決。



電影原型人物的行為間接加快了高價抗癌藥納入醫保的速度,從電影籌拍到現在上映,當時白血病人面臨的吃藥難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

隨著電影7月6日上映,《我不是藥神》必將引發更廣泛的討論,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和正面效果也會很可觀。

《我不是藥神》和《熔爐》,雖然講的是不同的故事,但都在努力讓我們所處的世界變得更好。





迷影生活

怎麼看?

先來說說熔爐的意義吧,韓國經典電影《熔爐》改編自同名小說,以現實中的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

這部電影之所如此聞名,乃至國內不少影迷將之奉為經典,除了電影本身質量外,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反映的社會現實以及批判意義,除了讓更多人關注到了這件事情外,當時被告人並未接受實質性的處罰,仍繼續擔任學校職務。而小說和電影《熔爐》面世,引發韓國民眾持續關注,在民眾呼聲和輿論壓力下,光州警方再次著手調查此案,涉案人員被重新提起公訴,也促使了韓國韓國國會出臺和修訂了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法案,尤以《性暴力犯罪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為重,因此這部法案又被叫做《熔爐法》。

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試問《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能做得到嗎?或許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醫療現狀,但是它絕對不會像《熔爐》一樣能夠促使國家出臺以及修訂相關法案的。就這一點來說,“中國版熔爐”只不過是發行方搞的噱頭罷了,讓原本有徐崢坐鎮的電影,擁有更大的號召力,目的只是票房。

當然這只是個人想法、感覺罷了,不同意的朋友勿噴。


360娛樂報

個人覺得真要和韓國近幾年崛起的現實題材電影比的話,我不是藥神更像是《辯護人》。都是在大環境下的小人物的故事,而主角的發展路線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點類似,前期為錢,到後面有錢了還要做這麼一件事情。

大了說,講的都是,人可以多卑微,就可以多偉大。小了說兩者立足不同,辯護人焦點始終在主角一個人,更像自傳一樣。我不是藥神,主角是一群人,說是群像也不為過。

最後推薦沒看過的,真心可以去看一下,電影不只是消遣,很可以給你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