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15日,是著名話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誕辰100週年的日子。當天上午,由中國文聯指導,中國電影家協會、上海市文聯、上影集團主辦,上海電影家協會、上影演員劇團、福壽園國際集團和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協辦的“瑞草芳華留人間”——張瑞芳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在瑞芳老師的安眠之所——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舉行。
張瑞芳2012年去世,至今仍被許多人說起,觀眾們會記得“李雙雙“等一系列經典形象,電影界的人們仍記得“張政委”帶給整個行業的溫暖和奮進。

《萬紫千紅總是春》中的張瑞芳
電影界老藝術家懷念張瑞芳
張瑞芳活躍銀幕七十多年,先後參演40餘部話劇,參加拍攝的電影近20部。她的表演深沉大氣、質樸自然、乾脆利落,塑造了一批有著時代印記和鮮明藝術個性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影片已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現實主義創作的不朽經典。
她是話劇舞臺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她是電影銀幕上直爽潑辣的農村婦女李雙雙,她也是《家》中的大家閨秀瑞珏……但她卻常自謙地說:“我只是個聽話的演員”。
張瑞芳與友人合影。左起:焦菊隱、鄭振鐸、秦怡、張瑞芳、曹禺
“她不僅是一位演技精湛、戲路寬廣的電影藝術表演者;她的一生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她是當之無愧的電影藝術實踐者、先行者,更代表了中國電影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她所塑造的熒幕經典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被遺忘。”上海電影(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馬偉根的致辭代表了業界對張瑞芳的評價。“上海電影人親切地稱呼她為‘政委’,她常年關心上海電影事業發展,熱心公益事業。為上海文化事業繁榮鞠躬盡瘁,建立了不朽功勳。”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朱楓是張瑞芳的外甥,發言中感慨,六年過去這麼快,過去的日子還在眼前。朱楓回憶1990年代他們幾個小輩幾乎每個雙休日都去張瑞芳家裡吃飯聊天談藝術,“她什麼東西都那麼厲害。連做飯都那麼強。”如今路過淮海路,朱楓依然會在老房子前駐足,“想起以前的日子再也不會回來了。”朱楓哽咽著說。
《聶耳》定妝照
“這是她一輩子很小的一件事,她每天在幫所有的人辦所有的事,而且真的不把它當回事。”張建亞懷念張瑞芳高尚的人格,“認識老太太這麼多年,發自肺腑的感覺,就是做人要做老太太這樣的人。中國電影到現在,她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她也是全中國政治行政級別最高的演員。從抗戰、解放,經歷‘文革’到改革開放,她一直是中流砥柱,老太太做的事說的話,就是我們的精神領袖。她那一代的人就是革命者,一身浩然正氣,藝術成就更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張瑞芳親屬在墓地前合影。
歲月留影張瑞芳臻選照片首次成輯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銀幕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張瑞芳的演技和作品受到廣大觀眾和業內的高度讚許,1962年的“李雙雙”,更是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女神”。藉由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給張瑞芳老師的兩首題詞詩,專業配音演員在紀念活動上誦讀了張瑞芳老師代表作話劇《屈原》、電影《李雙雙》中的部分精選臺詞,再現其在舞臺、銀幕上的經典形象,向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致敬。
時值張瑞芳百年誕辰,在其家屬的支持下,《張瑞芳誕辰百年畫冊》首次發佈,遴選了瑞芳老師個人珍愛的大量照片,囊括了有關她“影劇生涯”、“政事交往”、“社會活動”、“家庭生活”四個重要方面的歷史影像,串聯起張瑞芳不平凡的人生畫卷。
張瑞芳的兒子嚴佳介紹,此次畫冊中的照片是從家中珍藏的6000多張照片中精選出張瑞芳生前最愛的一部分,“讓所有懷念她的人一起來分享、欣賞、紀念她。”
張瑞芳之子嚴佳(左)。
同時,一部講述張瑞芳精彩一生的微紀錄片《張瑞芳》也在紀念儀式上首次播放。這部紀錄片披露了很多不曾公佈的畫面,充分展現了瑞芳老師在表演藝術上的孜孜探索精神,以及她對待工作、生活的坦率真誠,讓大家再次領略到她藝精德重的生命華彩,感受到她獨特的人格魅力。
活動當天,張瑞芳的兒子嚴佳特地將母親生前使用的一張梳妝檯贈送給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據他介紹,這張梳妝檯是張瑞芳在1950年代調到上影廠工作時,在舊傢俱市場淘到的一套日式梳妝檯,因為高度不合適,還特意自己配了一個底座。這個梳妝檯整整陪伴了她半個多世紀,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紀念品。當天,“張瑞芳生平圖片展”在紀念館內正式開展,這件藏品也是其中最特別的一件展品。
閱讀更多 澎湃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