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14日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原名埃內斯托·格瓦拉,而人們在格瓦拉的名字前加上“切”是為了表示親切與尊重。大學時期和好友騎著摩托環遊美洲大陸,沿途的經歷他記錄在日記裡,後被稱為《摩托日記》。畢業後他再次穿越美洲,在危地馬拉認識到革命鬥爭的必要性,就此奠定了他理想主義的信念。
英俊而略帶病容的面龐、飛揚的捲髮與鬍子、一頂斜戴的金色五角星的貝雷帽、一身橄欖綠的作戰服、嘴中叼著雪茄、手中拿著鉛筆、膝邊靠著步槍、桌上放著馬克思的著作與聶魯達的詩集,還有一杯剛沏好冒著熱氣的馬黛茶。這就是英勇的游擊隊員“切”·埃內斯托·格瓦拉(El Che Ernesto Guevara)。根據1960年代末投奔古巴的前美國中情局特工菲利普·艾吉(Philip Agee)描述,“沒有誰能比切·格瓦拉更讓美國中情局感到恐懼了,因為他的能力與個人魅力對拉丁美洲反抗運動而言,是對抗傳統的等級制度鎮壓必不可少的。”為了剿滅切和革命之火,真正的劊子手們早就已經結成了“神聖同盟”。
頭戴貝雷帽、長髮披肩、神情堅毅、眼望遠方,這張被稱為“全球最有革命性與戰鬥性”的格瓦拉頭像由攝影師Alberto Kord拍攝於1960年;而經由藝術家Jim Fitzpatrick使用紅、白、黑三色為核心設計的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圖像開始風靡全球。
數以百萬計的亞非拉民眾已經站起來為爭取新生活和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而鬥爭。……我們面臨的新紀元將由飢餓的印第安民眾、無地的農民與被剝削的工人所寫就。……憤怒的手已經舉起,他們為贏得曾被嘲笑了500年的應得的權利而戰鬥到死。”這是切格瓦拉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講話,他面對世界明確說出,“和平共存不能只存在於強權國家之間。聯合國大會後,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爾科姆·X在會見切後,將他稱為“當下在這個國家中最英勇的革命者。”因為他的英勇、無私、革命理想和國際主義精神,切已經成為國際主義革命的重要象徵。
閱讀更多 成業談古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