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哀鴻遍野”,轉戰銀行理財,資金就安全了嗎?

在中國股市成立的近30年時間裡,中國股市以中小個人投資者為主,由於市場機制的不完善,規章制度的不健全,投資者投資理念的不成熟,參與者交易行為的不規範等等各種原因,絕大多數投資者虧損慘重。近日又有不少投資者叫苦連天,稱最強金融“風暴”或將席捲中國股市。

股市“哀鴻遍野”,轉戰銀行理財,資金就安全了嗎?

那麼大家都非常關心手頭的錢如何理財?怎麼選擇理財平臺呢?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跑路”平臺也被其他搜索引擎認證過。

有些平臺利用各大媒體宣傳造勢製造虛假景象,以便吸收大量資金,然後玩失蹤。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即便是通過某些知名媒體造勢的平臺也不可靠,畢竟現在媒體“拜金”現象普遍,有公眾責任心的媒體只是少數。

甚至有報道稱某家銀行有10億元的理財產品違約了,萬幸的是買理財產品的客戶最後還是拿回了本金,但是原來承諾的價值幾千萬元的利息都沒了。

股市“哀鴻遍野”,轉戰銀行理財,資金就安全了嗎?

大家一定很吃驚,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會違約嗎?銀行不是很安全嗎?大家總認為銀行是國家的,存錢取錢利息都有保障。但是銀行銷售的一些理財產品可不是一點風險都沒有的。

銀行在大家心目中是安全性很高的金融機構,大家手裡如果有富餘的閒置資金都會首先選擇存在銀行。大家應該都親身經歷過,如果你在銀行辦理存款業務,工作人員會推薦你購買理財產品,並以高於正常儲蓄的回報率作為誘導促使你簽訂合同。這個時候大家要提高警惕了。

據媒體報道,有客戶在某銀行辦理業務,遇到銀行員工推銷一款理財產品,並稱該理財產品附送一份保險產品,可保障至80歲。過了段時間,該客戶去銀行支取本息時才被告知,他購買的是一份分紅型保險。如果該客戶辦理退保,需要扣除3萬多元的違約金。

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許多媒體多次曝光過此類案例。

股市“哀鴻遍野”,轉戰銀行理財,資金就安全了嗎?

那麼客戶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發行主體:銀行理財俠義上來說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但實際上還包括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和銀行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的產品。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比較大,尤其在股市波動大的情況下,風險也比較高。代銷產品種類繁多,非專業投資人一般很難判斷。我們之所以選擇銀行就是看中銀行的穩重性、安全性,銀行的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所以建議首選銀行發行的產品。

是否保本: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用於投資理財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投資是有一定風險的,只是風險高低不同而已。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範圍去規避、降低風險。2018年4月26號新的資管新規出來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兌付方式有了明確的說明,理財產品要逐步的實現份額化,要逐步的打破剛性兌付。說白了就是以後理財產品再也不是以前的按照預期年化收益率兌付的情況了,會逐步的變成實際年化收益率。比如以前某產品預期收益為5%,但是實際卻虧錢了,按照以前的話銀行會給客戶5%的收益。但是根據新的資規管理,以後就得按照實際兌付,虧錢了客戶就可能跟著賠錢而不是拿銀行的承諾利息了。

股市“哀鴻遍野”,轉戰銀行理財,資金就安全了嗎?

到期日:就是是理財產品到期的日期,到帳日才是資金回到自己賬戶中的日期,到帳日一般是到期日的三個工作日以內。

投資期限:在確定資金不用的前提下,在同一風險等級和收益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選擇時間長一點的產品。上面提到的到帳日和募集期之間的時間被稱為“空檔期”,時間長一點的產品可以減少空檔期。

所以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不是“絕對安全”,投資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去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