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歲的張俊華(右)就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每個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

在海淀龍泉老年公寓,這裡從來不缺故事。每一位老人都是一個故事。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在這裡,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個滄桑無力的晚年,有人看到的是疾病裡困鬥的人生,也有人看到的是人情冷暖。這些故事有個交集,就是院長張俊華。
老年公寓裡的明星奶奶
“大媽,您睡醒啦?感覺怎麼樣?”“是啊,我剛醒。好著哪!”午後兩點,陽光炙熱,強烈的光線晃得人睜不開眼。一小碗剛洗好的紅櫻桃擺上了張奶奶病床旁的小桌。張俊華拉著張奶奶的手親切地聊了起來。
張奶奶是老年公寓裡的“明星奶奶”。在這裡,80多歲的老人是絕對的主力軍。張奶奶年近九十,性格開朗,跟誰都能聊到一塊去,頗有人緣。加上住的時間長,“明星”之稱也由此得名。
很少有人知道,張奶奶的過往多麼不易。住進老年公寓前,她老伴去世,留下了一個兒子。不過,這個兒子並非張奶奶親生,原本不算近乎的關係,隨著老伴的去世,也變得愈發冷淡。
張奶奶身體不好,需要臥床。一次,家裡因為沒有液化氣,老人連續一個禮拜都沒吃上一口熱飯。樓門長髮現這個情況,輾轉找到了張俊華,張奶奶住進了老年公寓。此後,她逢人就說,“院長救了我一條命”。剛來老年公寓的那段時間,看著每天熱菜熱飯,還有人細緻入微地照顧自己,老人感動得幾次紅了眼圈。但她的心理也越發不平衡:“那一個禮拜的經歷,難道就算了?”張奶奶總想為自己討一個公道。
創辦伊始困難難以想象
作為民營養老機構的龍泉老年公寓,建院整20年,雖然名聲不大,但口碑極好。創辦老年公寓的初衷,張俊華說,她也是經歷了為父親尋找養老院後的艱難,才萌發的想法。
創辦養老院前,張俊華在魏公村開了多年的美容美髮店,生意紅紅火火。後來,父親突然患上腦血栓,不能說話,不能交流。可越說不出話老人越著急,總是大聲叫喚。張俊華的母親有心臟病,恰恰又需要靜養,老兩口只能分開居住。一邊照顧父母,一邊忙著生意,張俊華分身乏術,於是她試著去為父親尋找養老院,沒想到跑了好幾家,要麼門檻高,只收五保戶的老人,要麼都住滿了,兄妹幾個只能輪番照看。大半年後,父親去世了,這對張俊華的打擊很大。
那時魏公村附近拆遷修路,美容院的生意受到影響,張俊華心裡盤算著,與其做別的,不如開一家養老院。就這樣,她四處找地方,終於,在1997年找到了位於海淀區鳳凰嶺腳下的這塊地。為了辦養老院,張俊華砸下了自己的全部家當。儘管如此,資金依然短缺。為了節省開支,很多施工的活兒,都是張俊華和丈夫一起來弄。像小燕子銜泥搭窩一樣,老人們住的房子蓋起來了,廚房有了,配藥室、護士站也慢慢配齊了。養老院創辦一年半的時候,因為一次大風將電線刮斷,在搶修時,張俊華的丈夫不幸觸電身亡。
沒有人知道,張俊華是怎麼度過那段艱難時間的。大家看到的只是她更加忙碌的身影。為養老院拉生意發傳單,晚上跟員工們一起照料老人……一個院長該乾的、不該乾的,她都幹了。就這樣,養老院從最初的幾位老人,慢慢增長,現在有100多位老人在這裡休養。
這裡大多是失能失智老人
老年公寓裡住的大多是失能失智老人。最需要被照顧的,正是這樣的老人。
走進老年公寓,拐個彎就是一個狹長的小院甬道。在這條將近百米的小路上,總能看到一位拄著柺杖、頭上扎著深藍色頭巾的老人。
她逢人就問:“雙塔在哪兒?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老人的家就在附近的雙塔村,她患上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入院前,一直跟女兒一起生活。有一天,女兒出門辦事,忘了鎖院門,結果,老太太自己溜了出去。女兒回家後發現母親不見了,找了幾條大街都沒找到。最後,是一位修路的工人在路邊的蘆葦溝裡發現了老人。
原來,她出門不久,就摔進了蘆葦叢裡。因為來往的人不多,老太太卡在裡面任憑怎麼呼救,都沒人聽見。過了大半天,直到被修路的工人無意中發現。“家人嚇壞了,所以就把她送到了這裡。”
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親情又該安放何處?就像這位一直在尋找“雙塔”的老人,她的過去已經深深印刻在腦海裡。張俊華和其他護理員能做的,是順著她的思路,佯裝指出她所在的公寓房間,告訴她,這裡就是雙塔。
照顧這些老人,張俊華投入的不僅僅是時間和金錢,還有精力和感情。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前幾天突然開始發燒,張俊華髮現老人有些不對勁。“舌頭和肌肉往一邊歪,有腦梗嫌疑,我們趕緊給她的家人打電話。”
一個家庭的沉重負擔,在這裡被放大了,焦慮,無形當中也被放大了。張俊華理解這種焦慮。
住在老年公寓裡的年輕人
老年公寓每月收費並不多,只要三四千元。除了老人,竟還有一位“年輕人”。
小安(化名)只有四十歲出頭,因為裝修中甲醛中毒,導致全身癱瘓,說不了話,變成了植物人。大約四五年前,他被父親送到了這裡。每個月,小安的父親都會按時過來看望兒子,在和老人的交談中,張俊華得知,老人喪偶多年,所以把大兒子送到這裡實屬無奈。
去年年初,一直按時看望兒子的老人突然不來了。年中時,一位自稱是小安姑姑的老人來看望了他。這時,張俊華才知道小安的父親已經去世了。
“雖然他一直欠費,沒人管,這種情況,我們得繼續管下去。”前幾天,一個朋友來的時候特意留下了800元錢,拜託張俊華給小安買點吃的。
“放心吧。吃肯定不會少一口,我們還會更偏重他一點。”張俊華這麼說也是這樣做的。老年公寓緊挨著蔬果採摘區,帶著身體稍好一點的老人去採櫻桃的時候,張俊華囑咐護理員一定要把核去掉,櫻桃一切兩半,喂小安吃。“他父母不在了,自己又是這個情況。只要進了這個門,我們就都是一家人。”
現實再殘酷,人情味,始終也圍繞著這裡。20年來,張俊華陪著200多位老人走過他們人生的最後時光。她說,養老是一個需要愛心和耐心的工作,能陪伴著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其實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閱讀更多 北京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