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童

東南亞國家聯盟正式成立於1967年,而歐共體正式成立於1957年,當然,如果將其最初雛形計算在內,東盟與歐盟也是十年之差,即1951年的煤鋼聯營對比東盟的1961年東南亞聯盟。從目前看來,兩者相差何止有十年之差。從形成過程上來看,歐共同直到23年之後,也就是1981年才吸納希臘成為第10個成員國,東盟國家則是在32年之後擴展到10個成員國。
兩者的進展不同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闡釋。
1. 先天不足。與歐盟最初的六個核心會員國相比,東盟國家的實力無法支撐起一個強大的國際組織,國際組織的建構與運行是一項燒錢的事業,特別是與德法兩個的支柱作用不同,東盟國家內部無法找出來真正的帶頭大哥。
2. 刺激不足。戰爭是教師,戰爭教會了歐洲國家之間如何和平相處,如何利用集體的力量來謀取個體的福利,如果不是二次世界大戰,德法之間不會和解,更不會團結起來。然後,東盟卻缺乏這種基礎,這就導致一種情景,即若干個虛弱的人扛著一個搖搖欲墜的房子卻並不齊心合力。
3. 規則偏頗。越是弱勢的組織越應該想方設法在外在維度上展現一個聲音,應該以犧牲內部某些利益的情況下共同展現集體的力量。雖然歐共體在歷史發展中也曾經面臨過多數同意規則與一致同意原則的爭論,但是當歐共體特別是歐盟走向正軌後便將國內的民主而不是一致引入決策機制。東盟卻一致維持十國一致原則,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決策力孱弱,無法形成有效的動議。
4. 地理弱勢。東盟地區居於航海要道,位置很好,因為他缺乏大哥,因此只能從外面引入大國的力量,然後世界上大國又特別多,因此它就成為各個大國插手干涉的熱點地區。大國限制之下,東盟難以形成自己的決策,只能承擔被人擺佈的命運。
南大毛維準
一是缺乏強力支撐。東盟現在有10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這十個國家無論從國際政治地位、經濟發展、軍事實力來說,都起不到主心骨作用,沒有支撐國。當然新加坡經濟是比較好,但彈丸之國不說是在世界上,就是在東盟內部也不見得多有地位。與歐盟相比,軍事強國、經濟大國對盟國的強力支持和號召力度,東盟都不具備。歐盟在安全防衛體系上,是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來實施的,東盟你組織一個來看看!
三是受大國制衡因素多。歐盟的成立和發展有其根本性的時代因素和大國博弈需求,東盟就不一樣了,部分國家涉及美國東亞戰略範疇,東盟的強大,勢必影響美國的利益問題,美國肯定會從中攪局。東方大國也與東盟部分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存在爭端,不可能眼看著東盟做大變強。並且在能源通道和戰略要道上對東方大國有一定的掣肘,要是達到當年歐盟第三大世界經濟體的高度,對東方大國可不是什麼好事。
一個缺乏國際政治地位,經濟發展依靠外部,防衛體系缺乏支撐,且受大國制衡,內部不團結的合作體,能發展到多高的程度?東盟想要趕上歐盟,路途還很遙遠!
極度駭客
東盟是不可能成為第二個歐盟的。
歐盟的出現,是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孕育,冷戰結束後正式成立的。鑑於美國離美蘇爭霸的前線歐洲隔著一個大西洋,如果從美國本土投送力量去歐洲對抗蘇聯,成本太高,所以美國在軍事上組織了北約體系,以對抗華約組織。
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對抗是沒有前途的,發展經濟需要合作,美國出於對抗蘇聯的需要,支持歐洲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即《歐洲煤鋼共同體》。
在此基礎上,以法德兩國為核心,歐洲逐漸推動一體化進程,1965年成立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我們所說的歐盟,實際成立不到三十年。
所以可以看出,歐盟的出現,一是歐盟國家自身需要,二是以法德為核心,三是大國的支持 ,對於東盟來說,這三個條件都不具備。
一、東盟沒有深度合作的需要。東盟實際上是四分五裂的,東盟十國分別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
其中越南、柬埔寨、老撾的領土爭端才解決沒多久。柬埔寨和泰國關於柏夏威寺的爭端一直都在。東盟中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對於南海的要求各不一樣,存在很大的爭議。馬來西亞的、印度尼西亞等地的穆斯林,和泰國的佛教徒,以及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的人口,存在巨大的文化鴻溝。
二、東盟沒有一個強大到可以壓制別國的國家。如果軟的合作不行,那硬來行不行?也不行。東南亞里的強國,可以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其中軍事能力最強的越南曾經嘗試過統一中南半島,但是以失敗告終。泰國、馬來西亞的軍事能力不足,新加坡雖然軍事強大,但是國土太小,缺乏戰略縱深,不是當大哥的料。印度尼西亞自身問題重重,本土有分裂的可能,根本無力插手中南半島事物。
東南亞各國的競爭力排名,可見沒有一枝獨秀的。
三、大國不支持東盟深度合作。對於東南亞地區,影響最大的兩國是中美兩國。東南亞國家在中美博弈下,是需要選邊站的。如老撾,和中國關係良好,新加坡和美國較好。其餘國家多在中美之間搖擺,如越南同時存在北方的親中勢力和南方的親美勢力,越南外交具體體現出什麼樣,是兩種勢力博弈的結果。在泰國,幾任總理的下臺都有中美的因素。
泰國總理英拉下臺,背後就有中美的因素。
從目前看,東盟合作只能達到《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水平。如果想達到歐盟這種政治合作,需要將兩大國的影響排斥出一個,從目前的國際形式來看,可能性基本是不大。
鍾離采薇
(東盟標誌)
不太可能,但存在希望。首先就從未來二三十年的現實角度看的話,東盟不太可能發展成為歐盟那樣的國家。首要原因是缺乏歷史文化共識。縱觀古今,歐洲儘管很少出現實質政治上的統一時期,但文化上的統一卻是長期存在的,其連接紐帶便是基督教。相同的宗教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使歐洲各國拋開民族意識的話,共同語言是很多的。
(歐洲傳統精神文化領袖-教皇)
而與之相比,東盟的情況卻不容樂觀。近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東南亞地區從未出現過統一的中央王朝乃至強勢王國,政治上不存在共同語言。再而文化上,emmmmm,我不覺得泰國誦經的和尚能和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信徒談得來。
(二戰後一片廢墟的歐洲)
再而,東盟缺少加強內部凝聚力,消弭誤解仇恨的契機。歐洲目前難得的高統一狀態,是以一二戰歐洲的徹底衰落為代價的。作為主戰場的歐洲,被戰爭幾乎摧毀為一片廢墟。在此基礎上,歐洲人民渴望和平和互助,而各國高層也意識到對抗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況且處於美蘇冷戰前線的歐洲,只能緊密團結自保,從而形成了後來高度統一化的歐盟。
反觀東盟,儘管東南亞國家在二戰期間都曾遭受過日本侵略,但由於整體民族意識的落後,各國之間的合作很少,甚至將日本人看作是趕走白人殖民者的“解放者”,更不用提戰時的“共患難”,乃至戰後的“戰友情”了。
(有望成為東盟“領頭羊”的越南)
另外,東盟無法像歐盟那樣的抱團的重要因素還在與現實強國的缺少。歐盟的發展,尤其是經濟,主要靠的是德國支撐。而東盟,雖然有新加坡這麼個“小老虎”,但體量太小,難成大器。唯一有看頭的國家大概只有越南了吧,如果越南改革開發能夠成功的話,或許其有機會成為東盟的“領頭羊”。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軍情解析
按照一般的評價標準,歐盟是地區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政治實體。經歷過金融危機之後,歐洲經濟一體化遭受挫折,但是在防務一體化和財政一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所以說歐洲一體化,未來將走向一個內涵式發展的路線。同時,歐洲一體化也面臨來自成員國的更多的阻力。按照盟委會的官方說法,歐洲將走向多速發展的路線。
而東盟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是與歐盟完全不同的路線。東盟沒有單一的文化認同,沒有能夠挑起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國家。沒有克服戰爭的外在要求。沒有發展,成為超國家組織的政治動機。東盟擁有的是一個平等協商,文化多元,利益協同的一體化道路。金融危機之前,我們常常默認,東盟沒有歐盟發展的那麼高端。但是歐債危機爆發之後,我們發現歐洲的一體化發展模式也並不是單一的方向。有東亞特色的地區的話發展也可以為地區福利的提升貢獻力量。
未來東盟的發展將建立在大國協調、小國決定的基礎之上。希望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地區大國,如何能夠取得更多小國的一致支持,將決定東亞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未來。
王宏禹
我不懂政治,所以只從一個百姓的角度看世界!亂講之處請包容!我認為東盟與歐盟由於時空環境差異,其性質不同!在經濟發展環境下生成東盟!而歐盟產生於冷戰對抗!所以性質差異不可同語而論!在中國的和平為主的總基調下的合作是共贏!和平!發展!這也是人類文明的大趨勢!是發展的正確走向!
法度之家
東盟國家在東方統一力量強盛時,用漢語,說漢語,實行中華制度。
東盟國家在西方對立力量強盛時,用英語,說英語,實行西方制度。
東盟國家是搖擺力量。
歐盟國家是對立力量中的中堅力量。
東盟是絕無可能發展成為歐盟模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