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一天,史家衚衕因為架空線入地的施工需要,實現了難能可貴的“無車日”。衚衕居民在朋友圈裡這樣描述:
“ ……小朋友出來了,老鄰居出來了,年輕人踢起了毽子,連小壁虎都出來湊熱鬧了。衚衕裡再沒有人車搶道的步步驚心,人人臉上洋溢著輕鬆與平易。”

沒有車的衚衕那麼靜謐,居民那麼舒暢,可這個好事卻進展緩慢,目前中心城區實現不停車的衚衕僅十餘條。
衚衕不停車難在哪兒?
停車佔用六成公共空間
停車難,是大城市普遍的難題,空間侷促的衚衕裡,表現得更為突出。

一位長期工作在衚衕裡的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衚衕居民矛盾最多的就是車位紛爭——
“誰兇、誰厲害,車位就是誰的。不服的打兩次,也就默認了。”
老居民之間早已“打”出了默契,哪個地方停誰家的車,大家心照不宣。往往是新來的居民,會重新挑起爭端。
見縫插針,隨意亂停,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停車亂象,是衚衕風貌保護的頑疾。
“那些車啊,唉,真讓人頭疼,它們在衚衕裡既不好開,也不好停,更擠佔了衚衕居民活動的空間。”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的工作人員做過一個統計,整治前,方家衚衕公共空間總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其中,停車佔了1200平方米,約佔60%。 其餘空間則充斥著各種邊角料以及空調機、電箱、燈杆等各種設施。
老北京胡同肌理形成之時,一條衚衕居民不過七八戶,馬車都停在自家院子。
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合院逐步變成了大雜院,衚衕人口激增。這些年來,衚衕功能只增不減,擠壓了公共空間。老人孩子沒地方活動,鄰里交往受限……衚衕風貌不再,通過公共空間組織起來的生活方式也失效了。
“衚衕不停車”不僅能騰出公共空間,還能減少交通流量,靜下來的衚衕才更接近它本來的風貌。
衚衕裡不再新建停車設施
去年,東四地區開展“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拆除違建、封堵開牆打洞後,騰出一點地方,立即就有車輛占上了……
“這些車好像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其實是過去衚衕裡沒地方,不得不停在外面的車回來了。”
東四街道城建科工作人員殷明震說。
此後,東四街道重新對東四頭條至九條進行停車位施劃踏勘,在原有劃線車位的基礎上增設車位,經過統計,可新增劃線車位296個,單側停車位總計546個。
缺口仍有360餘個。
缺停車設施,新建是最直接的方法。截至目前,東城區已經實現不停車的衚衕,大部分是通過新建停車設施。
北新橋街道的青龍衚衕,因為2016年在衚衕東段新建了停車場,增加了300個停車位,東段提前實現了衚衕不停車。交道口街道的南鑼鼓巷地區,蓑衣衚衕、福祥衚衕、前圓恩寺衚衕,也是因為建了停車場,為居民停車提供了“出口”,實現了衚衕不停車。
位於北海北門的一座正一負三模式的立體停車場,路面一層停車位,路面下有三層,通過操控按鈕,可實現地下三層停車位的升降。
2017年,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規定,作為歷史風貌保護區,衚衕芯兒裡不能新建停車設施。
東四街道原本規劃的8處停車設施,最終只剩下朝陽門北小街21號還能繼續實施,只能增加73個車位。
杯水車薪。
錯時停車仍需磨合
最近走在東四北大街上,細心的人會發現,路側多了“夜間錯時停車”的牌子。過去,因為衚衕裡停不下,一些居民不得不夜間把車停在大街兩側,冒著被剮蹭、被貼罰單的風險。如今,路側夜間錯時停車,有了規範。
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實施,第十八條規定——
“ 確因居住小區及其周邊停車設施無法滿足停車需求的,區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組織公安機關交通管理、交通行政等相關部門,在居住小區周邊支路及其等級以下道路設置臨時居住停車區域、泊位,明示居民臨時停放時段。”
據此,東城區在東四地區開展路側錯時停車試點。聘請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所對東四路側錯時停車資源進行調查,包括7條街巷衚衕:
東四北大街、朝陽門內北小街、東門倉衚衕、豆瓣衚衕、倉南北巷、倉南胡同、南弓匠營衚衕。
調查顯示,通過改善可增加車位498個,其中永久車位275個,夜間臨時車位223個。
如今,這些車位已經向居民開放,但實行收費後,真正都能用上、用好,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長期以來的無序停車,讓衚衕居民在認識上產生了一種誤區,認為我家門前的地方就是我的,停車不能收費。”
一位街道幹部表示。而且,習慣了在家門口停車的居民,也要適應停了車還要走幾百米路才能回家。
“共享停車”欠缺細則
新實施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讓“共享停車”成為大勢所趨。
根據調查,東城全區基本停車位(小區、衚衕區、混合區域)共計7.8萬個,而夜間的居民停車需要大概是13.4萬個,缺口為5.6萬個。而全區夜間車位的利用率僅為40%。
如何提高這部分停車資源的利用率?共享是最有效的途徑!
今年4月中旬,建國門街道西總布衚衕宣佈“不停車”,靠的是規範管理擠出車位和共享。
建國門街道副主任谷坡介紹——
朝陽門街道也通過“共享車位”緩解了停車難題——
北京SOHO朝陽門分公司物業負責人王昱鵬介紹,在不過度增加管理成本的條件下,開放一部分停車位給居民使用,既解決了寫字樓周邊擁堵現象,又實際提高了物業收入。
經過多次談判,朝陽門街道和SOHO物業最終敲定,朝陽門SOHO錯時停車位每月收費200元,銀河SOHO全時停車每月400元,共計600個車位向社區居民開放,佔全部車位的40%左右。這裡距離周邊衚衕的距離三四百米,共享車位一推出,供不應求。
這些個案卻很難複製……
東四街道對轄區內經營性停車場車位進行調查,周邊路外經營停車場共計11處,車位3600個。其中一些停車場,停車費6元一小時,對居民來說太高。
非經營單位共享停車資源,情況更為複雜。
有的單位地下停車場電梯直通樓上辦公室,向居民開放後,安全問題怎麼解決?
單位內部停車場向居民開放,發生剮蹭事故誰擔責?
新的停車條例對於“共享停車”只做了方向性引導,真正落地執行,還需要配套的實施細則。
做減法是根本
居住人口多、能新建停車設施的場地幾乎沒有、具備共享條件的單位少。對於東四街道來說,尤其是東四三條至八條國字頭的歷史文化街區來說,想實現“衚衕不停車”似乎遙遙無期。
但東城區已經實現不停車的衚衕,還有一種模式:
通過疏解人口從根本上減少停車需求,南鑼鼓巷地區、前門地區的西打磨廠街,都是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強調,要把握好“舍”和“得”的辯證關係,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佈局。
衚衕歷史風貌保護也是如此,說到底是通過做減法,減掉超載的功能。那個承載老北京人鄉愁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是衚衕四合院,不是違建密佈的大雜院。
今年的東城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要對標對錶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探索老城整體保護復興的有效途徑,努力實現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不斷降低人口、建築、商業、旅遊四個密度,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和一流的人居環境。
基層工作人員總愛說,衚衕治理兩大難:“天上的線、地上的車”。現在,架空線入地快速推進中,可衚衕不停車進展緩慢,種種現實難題掣肘,還須各部門深入研究,因地制宜解決。
攝影:和冠欣、王慧、孫宏陽、於麗爽
閱讀更多 北京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