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时期与大理国有过什么交集?

热剧《清平乐》让宋仁宗又火了一把,宋仁宗赵祯十二岁登基,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仁宗。


《逸周书·谥法解》: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利泽万世曰仁;功施于民曰仁。

《清平乐》剧照宋仁宗

遍观二十四史,四百多位皇帝,死后获得“仁”这一美谥的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六位而已,而这六位当中也有名不副实者,如“清仁宗”嘉庆皇帝。古人讲究的是盖棺定论,死后也想留下好的名声传世。谥号,就是对死者生前的是非功过给出的评价。文人士大夫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也是死后能获得“文正”这一最高谥号而已,能获得“文正”谥号的也是寥寥无几,有名的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曾国藩(曾文正公)。明代大学士李东阳临死之际,正为自己死后的谥号担忧,好友杨一清来探望他,悄声告知他死后的谥号定了“文正”,本来已经虚弱至极的李东阳在听到这句话后,竟然激动得浑身颤抖、泪流满面,颤颤巍巍地强撑起身子,在床上给这位老友磕头致谢,表示自己这辈子再无遗憾了。要知道“文正”这个谥号不轻易给人,一个朝代也就那么几个,即便有大功劳于社稷,也不一定得到这个谥号。皇帝亦是如此,不是哪个皇帝死后都能被谥为“仁”,这也就体现了赵祯的“仁”是那么难能可贵。直到700年后,自诩为“十全老人”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里,执政宽简,为人温良。可惜多数人对宋仁宗的印象只停留在那个子虚乌有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里。宋仁宗赵祯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贯穿于他的一生。宋仁宗对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个暮春时节,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 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 在那个封建年代,仁厚之心可见一斑。宋朝的政治环境宽松,不杀士大夫,很多文人墨客都很向往宋朝。“唐宋八大家”有六位生活在宋仁宗时期,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063年,54岁的宋仁宗驾崩,举国军民皆哀。

《宋史》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画像


不仅是宋朝,辽国百姓得知消息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得知宋仁宗驾崩后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意思是说,他在位四十二年都没有和我们兵戎相见啊。耶律洪基辍朝三日举国哀悼,还在辽国给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宋仁宗时期与辽国“四十二年不识兵革”

,那么与同时代的大理国又有过什么交集呢?


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1022-1063),大理国历经了四位皇帝: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大理秉义帝段素隆禅位为僧,立侄段素贞为帝。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大理圣德帝段素贞禅位为僧,立孙段素兴为帝。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大理天明帝段素兴荒淫无道,被群臣所废,立大理太祖段思平元孙段思廉为帝,是为孝德皇帝。


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局部


之前的三位基本与宋朝没有发生过什么交集,段思廉在位三十一年,曾与宋朝有过一次著名的事件发生。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广西广源州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举兵反宋,破邕州,伪号“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数败朝廷征剿之兵。次年,朝廷派遣名将狄青征讨,侬智高败于狄青,烧毁城池,经合江遁入大理。逃亡大理的侬智高终被大理军民擒获,段思廉下旨将侬智高斩首,并用木盒收装送往东京汴梁,史载:“是以段氏始闻于中国”,由此大理国(段氏)才被宋朝知晓。


狄青像


其实不然,“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的宋人此时也早已忘却了一百多年前太祖赵匡胤筚路蓝缕,艰难立国之初与大理“宋挥玉斧”的典故,彼时,大理早已闻名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