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粒粒皆辛苦”的诗人,后来悯农之心荡然无存,人人深恶痛绝


不认识李绅不奇怪,但提起他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是无人不知。

很多人都认为能写出《悯农》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之人,然而事实呢?他发迹之后异常奢腐,家里妻妾成群,官僚气息浓厚,与悯农诗人的形象有着云泥之别。



唐朝诗人李绅幼年丧父,跟母亲独自生活,辛苦度日。二十七岁时中了进士,被招为翰林学士。 有一年,李绅回故乡探亲,偶遇同榜进士的李逢吉,当天,李绅和李逢吉一起登游城东观稼台,李绅看到田野里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夫,心生悲悯,不禁感慨,随口吟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好大胆子,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


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 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不曾获罪,反而高升。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 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 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 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随着入仕久混官场,李绅逐渐变得豪奢浪费,悯农之心荡然无存

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鱼肉百姓,在蝗灾面前谎称毫无损失,对当权者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由于李绅为官酷暴,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将自己辖区内的百姓逼的逃亡,竟还发出:“君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这句互意思就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的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那些穷酸百姓的死活流亡,本是物竞天择。”令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人竟然是写过《悯农》的人。
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作客,并且叫人家叔叔,而发达之后,李元将见到他,都改口以弟或者侄自称,即便这样,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一次,一个和李绅一同中进士的旧友特地前来拜访他,先住在了旅店,跟随的仆人和一个市民起了争斗,在得知是旧友的仆人后,李绅竟然将争斗的二人都处以了极刑,并把旧友抓了起来,问道:“既然来到这,为什么不来拜见我?”旧友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打了20杖。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除此之外,其他载入史籍的还有长庆元年的科举案,以及吴湘冤案等等。此时的李绅,写出的诗歌也只是歌颂皇帝功德了。

究其原因,这是很多为官之人的通病吧,权力日盛,日渐贪婪,终究忘本。最终落得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