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最后一章,即八十一章,我认为说得特别好,内容如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最有价值的话,往往是朴素的,并不华丽。华丽的东西,往往中看不中用,甚至给人带来祸害。体现中国古代人对朴实无华的品德的崇尚。
辩论往往是钻牛角尖,攻击一点,不及其余。这会歪曲事理,会使那些虽然正确但语言不好表达的观点,被当做错误的观点抛弃。你可以听听别人的见解,但你不必与别人辩论,与别人辩论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有智慧的人,他的学问未必渊博,学问渊博的人,未必有智慧。一位现代学者在他的著作《一生的学习》说道:“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我觉得,如果将最后一句“自我认知”这个词换做“人生的真谛”,会更合适一些。但这段话前几句,说得很好。许多有学问的人,连基本常识也没有,我觉得他们不是智者,而是蠢货。
圣人不贪得名利。因为名利多了,反成累赘。圣人尽量帮助别人,于是他自己的生活就更充实,圣人尽量给予别人,于是他自己得到的益处就更多。这正是最深沉也最伟大的人生哲学!那种总是想得到更多名利,总是不肯为别人着想、不肯帮助别人的,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上天的道理,对世界的人与物,给予帮助而不是伤害。而做人的道理,就是要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的努力,切戒争强好胜。顺着自然去做,才会把负作用减少到最小程度。不争强好胜,因为争来争去争的都是意气,对人无益,于己有害。
《老子》这一章的教诲,有助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为合理,有助于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得更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