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東南西北村”的復興夢

變美的衢州“東窗口

金秋送爽,雁過留聲。11月13日,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飛過龍游縣湖鎮鎮茆頭村的上空,村外的柑橘林裡碩果累累,村民們在林間收穫著秋天的喜悅。

龍游縣湖鎮鎮茆頭村,東接金華市洋埠鎮,北臨衢江,南臨315省道,離G60高速金華西出口僅6.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是衢州的“東部窗口”。

茆頭村距離G60高速金華西出口僅6.4公里,是衢州最東邊的村莊,地理位置優越。村內民居鱗次櫛比,300多年的老祠堂外,兩座池塘綠水盈盈,木芙蓉沿塘邊盛開。

茆頭村衢江沿岸正在進行江堤改造提升工程,不久這裡將成為一條美麗的沿江景觀帶。

自2017年以來,村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從農房、道路到池塘,事無鉅細地進行了整治。

56歲的邵慶全在村裡經營著祖傳的造船廠,他說,以前造好船都是通過水路運出去的,現在道路拓寬硬化後,汽車就能直接進村,在方便運輸的同時還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金衢兩地的交界處豎有一塊“禁漁範圍起點”的牌子,63歲的老黨員祝正昊說,老百姓習慣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開展五水共治前,江裡有挖沙的,還有亂排汙的,打上的魚有一股柴油味,根本不能吃,弄得村民們怨聲載道。五水共治後,村民們欣喜地看到,乾淨的江水回來了,江裡不同品種的魚類也回來了。

讓村民們自信的除了村莊變美外,還有川流不息的衢江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衢江水孕育了茆頭村的歷史。五水共治後,曾經被挖沙、亂排汙破壞的衢江生態恢復了,漁民們臉上又露出了笑臉。

好山好水出茗富

沿著衢江逆流而上來到衢州最西邊的開化縣蘇莊鎮茗富村,這裡不僅有8000多畝的油茶和1200多畝的茶葉,還有古田山清澈的好水。當地人懂得分享,他們將古田山水運往位於江西的亞洲最大露天銅礦德興銅礦,獲得綠色經濟收益。

開化縣蘇莊鎮茗富村,西鄰江西省德興市,這座古田山國家森林公園旁的村莊有著豐富的茶葉、油茶資源,也有著豐富的水資源。

茗富村黨支部書記董永清介紹,在十多年前,村裡有不少磚瓦廠,他家開辦的小磚瓦廠就是其中一個。磚瓦廠的噪音和粉塵,以及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令村民苦不堪言,也讓茗富村成為因生態問題上訪的大村。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009年他入黨後就帶頭關停了自家的磚瓦廠,逐步帶領全村經濟從汙染型轉向了生態型,成為現在的“兩茶”特色村。

茗富村黑色的柏油路與德興市佔才鄉白色的水泥路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兩地村民通過這條路進行交流與貿易。

古田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裝車。每年從茗富村到江西的通道上,公司要向江西省的德興銅礦提供30萬桶桶裝水。

他們還與人分享著好山的饋贈,豐富的油茶資源讓很多江西人到茗富村種油茶收油茶。逢年過節,茗富村的村民與隔壁的德興市佔才鄉村民共同舉辦村晚,兩地村民成為了朋友、親戚。

龍門民宿躍“龍門”

在開化的另一端,錢江源頭,衢州最北的村落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就坐落在這裡。2014年,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發展旅遊業後,這座偏僻的小村莊經過五年的發展,已“魚躍龍門”。

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大麥塢自然村,衢州最北的自然村落,近幾年,因為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個曾經被當地人稱為“鳥不拉屎”的地方,轉身成了“鳳凰窩”。

村民黃良卡家有兩隻“網紅”黃鸝鳥,遊客到他家黃鸝鳥也不飛走,反而圍著遊客轉圈討食。黃良卡說,這是好山好水好人留下了它們。

在一處農家樂的門口,來自杭州某雜誌社的工作人員在拍攝美食。這家農家樂的小老闆餘昌山在外學習餐飲管理後回村,現在一家人都在做農家樂,他所用的食材大多從當地村民手上採購,在保證食材地道的同時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龍門客棧是當地農家樂的品牌,五年間,從地字一號到地字五十六號,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2019年上半年,有近20萬人次進入龍門村旅遊。龍門村推行“1+X”模式,先富帶動後富,先富的村民就是模式裡的“1”,他們把溢出的客源分給其他做農家樂、民宿的村民,帶動大家一起增收。

三省交界之地的變化

江山市廿八都鎮林豐村,衢州最南部的村莊,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毛竹資源豐富,從廿八都鎮沿著崎嶇的山路開進林豐村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界碑亭內,一塊界碑石分三面,分別指向浙閩贛三省。一腳踏三省,依託三省的旅遊資源,林豐人有了發展旅遊業的底氣。

旅遊讓偏遠山區村有了人氣。在衢州最南部的江山市廿八都鎮林豐村,村委會主任楊義榮帶著記者爬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到達了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眺望遠方,他說,林豐村雖遠,但附近的旅遊資源很豐富,有廿八都景區、浮蓋山景區和江西的六石巖景區,他們打算把林豐村打造成三省旅遊中心驛站,讓更多的遊客能夠走進林豐村。

醃塘變魚塘,村委會主任楊義榮介紹,過去林豐村幾乎家家造紙,全村有醃塘400餘座。2003年,為了保護這一片綠水青山,全村人選擇了關停造紙作坊。

村民何宗善在關停造紙作坊後開辦了毛竹加工廠,目前年加工毛竹500噸。為了更好地加工竹子,何宗善從湖南引進了加工師傅,讓他們在大山裡紮下根。

村民鄭秀明打掃著衛生,這位普普通通的農婦平常在家帶孩子。在村幹部的動員下,於今年10月才把自家的空置房改成民宿,剛開張就接待了兩批客人,而在這之前,她甚至不知道民宿是什麼概念,隨著旅遊業起步,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和龍門村相比,林豐村的旅遊業起步要晚一些,但是村民們對未來都充滿了信心。站在三省交界處的亭子裡,楊義榮和其他村幹部暢想著未來的藍圖與規劃。

記者手記

茆頭村、林豐村、茗富村、龍門村,東南西北,近一個月的走訪,記者深深地感受到,它們雖然地處偏遠,卻共同向著美好生活的目標邁進。茆頭村重點整治村貌成為衢州的“東部窗口”,林豐村信心滿滿憧憬未來,茗富村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含義,龍門村熱火朝天的旅遊業欣欣向榮。大雁南飛,一年即將過去,待到雁歸時,又將迎來新的起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原標題《視覺|“東南西北村”的復興夢》原作者 謝丹 江峰 報道組 程偉 劉志科 編輯 錢潔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