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在古代史中,其地理位置為何如此重要?

愛情小精靈


西安,新晉網紅城市,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提起這座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文化名城,當地人總會自豪地稱其為“大西安”。這個“大”字可不僅僅是感性情緒的抒發,在歷史上,它還包含著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多重內涵,西安是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具有3000餘年建城史的西安(當然這裡也得把咸陽包括進去),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歷史上最強盛的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均建都於此。從周文王在今西安西南營建豐京、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居於此,到五代十國中的後梁將西安所在的京兆府改名為雍州,西安當了1100多年的首都,這在我國曆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歷代帝王選擇首都均是慎之又慎,他們為什麼都格外青睞西安呢?

首先從軍事上來考慮,欲說咸陽&西安,必先說關中。古時候的關中,大體位置就是如上圖所示陝西地形圖中心綠色那條狹長的地帶(地形圖上綠色代表海拔比較低,屬於平原,下圖也有高度表)。今天的陝西也可以劃分為陝北、關中和陝南地區。

關中本身就是一個頗具軍事色彩的稱謂,它南有秦嶺作為屏障,北有厚實的黃土高原庇護,西有隴西高地,東面則有黃河、中條山、崤山,在山河之間建立關隘,有利時就可以出關攻擊,不利時則可以閉關自守。在這些關隘裡,最重要的有四個,所以又稱“關中四塞”,即東面的潼關、南面的武關、北面的蕭關、西面的大散關。


那麼,相比於關中腹地的其他城市,西安又有什麼地理優勢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八水繞長安”。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 ,西安南面就是秦嶺天險。同咸陽一樣,當敵軍攻入關中腹地時,西安仍然可以作最後的困守,依靠這八條河流構築梯次防禦體系,這就是“八水繞長安”的軍事效應。不過很可惜,唐代歷次關中被攻入的時候,統治者都倉皇逃跑去四川了

在當時,周邊的黃土地是全國最好的土壤,加上豐沛的水系,得益於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佔全國總人口30%的關中人,用全國總面積1/3的土地創造出全國總量60%的財富,給政權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這些都是支撐西安在古代成為歷代君王選址的依據,雖然現在不再是首都,但是,西安沒有衰落,從唐末到清末,又一個千年過去了,它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當然,再輝煌的歷史也是故事。好漢不提當年勇,城市也一樣。現在,“大西安”又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大俠不吃麵


因為不管是地理條件、經濟條件還是軍事條件,西安都是最好的選擇。古人選擇都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軍事條件,可以看一下西安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同時城池建設也非常高大,作為非常有名的平原地帶自然非常適合管理。在唐以前大部分的城市都比較注重軍事,但是在唐朝以後更加註重的是經濟條件。雖然西安的經濟發展沒有當時揚州等城市繁華,但是這個地方不僅非常穩定並且非常適合運輸。

在古代因為氣溫比較高,所以經常會有流行病,統治者自然會主要考慮這個地方會不會出現流行病。但是西安不僅溫度比較低,空間還大不會出現擁擠的情況,所以不會出現人太多而互相傳染。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就可以得知,很多憤懣不平的詩人或者官員被流放的地方几乎都是南方,所以就能看出其實南方的氣候條件還是很惡劣的。

同時從地理條件上來說,西安多方面都環水同時靠山又平坦,附近方便種植。還非常方便抵禦外族和管理四方,南北接洽了異族。當時西安所處的平原非常肥碩,是公認的適合種植的地方。

但是後期也因為氣候條件不成優勢,同時統治者不太注重中原地帶,最後從著名的都城選擇中沒落。畢竟清朝比較重視東北地區,所以不會往中原走。不過它依舊靠著自己的古城魅力被很多人喜歡,現在更成了著名的遊覽地區。


瀟灑


西安不只在古代,在任何朝代,都非常重要。

西安是我國六大古都之首,周,秦,漢、隋、唐等大一統的王朝都建都於此,或者在此附近。建都於此的小王朝更是不計其數。

強盛的唐帝國

而且,同建都於南京的政權的大多命運短暫不同,建都於此的王朝,大多非常強盛,少則局部統一,多數則能夠建立空前絕後的大一統王朝。這使得西安在我國人的心目中,就是曾經的輝煌的代表,強盛象徵。它還差點成了明朝和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所以,有人說:“要看中國五百年的歷史,請到北京,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請到西安。”

而西安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多王朝的垂青呢?

原因,在於西安的地理位置極佳。

展開一面中國的地圖,我們詳細分析一下,為什麼說西安的地理位置極佳。

西安的地理形勢圖

關中的腹心

說到西安,就不得不說關中平原。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的腹心地帶。可以說是關中平原的明珠。而關中平原的其他地方,運城、臨汾、寶雞則不具備這樣的地理條件,西安在手,則進可控制整個關中平原,退,可以自保。因為西安南有秦嶺作為屏障,北有黃土高原作為屏障。且水系極為發達。在整個關中的城市群中,西安市的條件是最好的。

發達的經濟

西安地處關中的核心地帶,而關中平原在古代,則是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地方。涇河,渭河等等河流的經過,使得西安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水陸交通及其發達。而且發達的水系,為關中平原、特別是西安,帶來了灌溉的便利。鄭國渠的修建,則使得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經濟極為發達。唐之前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和未被大面積破壞的原始森林,則為西安帶來豐厚的物產。

東可制諸侯

關中平原的東面,則是廣大的華北平原,是傳統的中原地帶。關中和華北平原之間,因為滔滔黃河的阻擋和崇山峻嶺的隔絕,在古代,只有函谷關和潼關這一條路程較近,地勢平坦的道路相連接。

而函谷關和潼關北靠黃河,南臨近秦嶺,山高水深,一夫當關,萬夫難開。秦以此抵擋東方六國的一次又一次的聯軍。從公元前312年開始,函谷關總共抵擋5次合縱攻秦。漢唐也在此多次阻擋關東軍隊的入關,保衛首都安全。

而如果中原政局變化的話,關中的政權很容易東出,逐鹿天下。無論是秦漢,還是隋唐,都是關中發跡,通過函谷關或者潼關東出,逐鹿天下,並最終贏得天下。

所以,定都在關中的政權,進,可以取天下,退,足以自保。要是自己不自亂陣腳的話,關東諸侯基本拿它沒什麼辦法。

關中的地理位置,直到抗日戰爭還發揮重要作用。在1944年的靈寶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依靠函谷關等關隘,大量消滅日軍。粉碎了日軍進入陝西的夢想。保衛了我國的大西北。

函谷關

南可佔巴蜀

關中平原的南面,有巴蜀兩國。秦與巴蜀之間的阻隔,是終南山。秦嶺雖然陡峭,但並不是不可攀越。從秦地出發,九死一生,翻越秦嶺,就是土地相對富饒的成都平原。而成都平原上的國家,一般實力較弱。所以,控制了關中平原的國家,很容易就能控制巴蜀。

秦於公元前316年翻越秦嶺,佔領巴蜀。漢則通過巴蜀控制關中,進而奪取天下。之後的東漢政權,曹魏政權,北周政權,唐政權,宋政權和蒙古政權,包括清朝,都是通過關中進入四川的。

西可通西域

關中平原,特別是長安,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商隊可以往來西域和中原之間,甚至直通中亞。

古代東西方的交流,很多都是從關中平原開始的。

當然,從關中平原出發,中原的軍隊也能迅速佔領西域。無論古今,中國軍隊佔領西域,新疆,都是走關中平原——河西走廊這條通道的。

北可防戎狄

在關中平原的北方,是大散關,金鎖關和蕭關。這些關隘,可以非常好的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秦漢時期,它多次抵擋匈奴的鐵騎,隋唐時期,它封鎖突厥進犯的咽喉,北宋時期,它防備了西北的党項族,明清時期,又一定程度上阻擋蒙古侵擾的腳步。而中原王朝強盛時期,這些地方,又成為進攻遊牧民族的前進基地。

關中四關

所以,從戰略位置上來看,西安位於關中平原腹地,南有秦嶺的天然屏障,北有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還有黃河這道天險可以堅守,而且四周還有四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金鎖關,因此關中地理位置易守難攻,退可長期堅守、進可奪取天下,因此,都成建在此地,比較安全、穩定。而且交通便利,在此建都,無可厚非。這也正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看中西安的原因重要。

漢代的張良曾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由此可見,西安在古代的地位之重要。而且即使是現在,西安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甜甜說歷史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現為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西安,或是秦皇的兵馬俑,或是漢唐的長安城,又或是明清的古城牆,這個位於中國腹地的城市,王朝更迭無數、古蹟遺留遍地,它們共同賦予西安一個深刻的標籤---古老。

在古代史中,西安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成為十三朝古都。

西安位於八百里關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其所在的關中平原,位於我國地理的中心,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終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經把天下的土壤分為九等,稱雍州的土壤為上上等。關中的東面有函谷關,西面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有武關,這四關都是天險。留侯張良在勸漢高祖定都關中時,把這裡稱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見,它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特別是函谷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我們知道,在我們和敵人搏鬥的過程中,要迅速致敵人於死地,必須扼住他的喉嚨。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樣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為城首選。

另外,供給方便。張良還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其中就是對關中地形的分析。漢高祖採納了他的措施,最終取消了定都洛陽的決定。

在中國的六大古都中,從地理因素來看,西安無疑是最佳選擇。周朝興起於關中西部,最終向東發展,滅掉了商朝。這和關中的地理形式是分不開的啊。 秦朝和以後的漢朝甚至是隋唐都是走著同樣的道路。在我國曆史上有這條規律,西邊的割據政權往往會消滅掉東方的割據政權,完成國家的統一,例如秦滅六國,北周和隋朝的統一。另外北方的政權往往會消滅南方的政權,完成國家的統一,這樣的例子就不勝枚舉了。

這些說明,都城地理位置的選擇對一個朝代的重要性。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關中曾是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 ,軍事上易守難攻,是周、秦、漢、唐的根據地,西安自然也就成為文明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