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5126491542
有一句網民們的常用語怎麼說的?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技巧性的行為都形同虛設——
航母也是船,對嗎?美國“福特”級航母最大排水量是十萬噸。若單論船之大,比如尺度、噸位,在海上比美國“福特”級航母大的船多的是,當代很多超級散貨輪、超級油輪、超大型集裝箱船,都要比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大很多,不是大一點點,而是大很多——
超級油輪最大尺寸的曾經有過長度超過400米,寬度超過70米,吃水二十多米近三十米。尤其對抗風能力有重大影響的是,這樣一艘超大油輪,其載重噸可以達到五、六十萬噸。而上面圖片那艘超大型散貨輪是由武船集團承製的世界最大散貨船,載重噸也達到了四十萬噸,船長362米,型寬65米,型深30.4米,設計吃水23米。區區十萬噸排水量的航母豈能與之相提並論?十萬噸排水量的航母,其載重噸當然在十萬噸以內。
可是,無論是超級油輪還是超大型散貨輪,航行在海上,如果預測到有颱風,如果預測到可能進入颱風中心,而颱風中心的風力往往可能達到十、五六級,甚至更高,那麼是一定要躲避或者停航等候颱風過去的。
颱風等級當升級到強颱風、超強颱風時,強颱風的平均風速要超過每秒41.5米,即149公里/小時,這個風速遠超航母的最高航速,航母最高航速三十幾節,即每小時三十多海里,以三十三海里計,乘以1.85,才不過每小時61公里的速度,而最危險的是如此風速的風掀起的巨浪威力,浪高可以達到二、三十米。
颱風直徑通常在幾百公里以上,雲層高度在9公里以上。整個颱風可以劃分成颱風眼區、颱風渦旋區和颱風外圍區。颱風眼區即颱風中心部分,是一個相對穩定、少雲甚至無雲天氣的空心管狀區,直徑在10~60公里,氣壓極低,四周被很高的雲牆環繞。這裡的海況極其惡劣,對船舶危害極大的金字塔浪,往往出現在這裡。颱風渦旋區是颱風眼外圍的最大風速環形區,其高大寬厚的雲牆寬可以達到幾十公里,半徑約100公里,在臺風渦旋區內40米/秒到60米/秒的超級大風正常的,最大曾經出現過100米/秒以上的超級強風。颱風外圍區是颱風的邊緣大風區,這個區域內的天氣亂雲翻滾,雨量時大時小,時降時停,風力向颱風中心逐漸增大,氣壓降低。
超大型船舶一般抗風能力可以達到10級甚至11、2級,但即便是這樣的風力,船舶一般也要和風保持相對方向,即頂著風或者順著風航行,如果打橫與風變成了正橫關係,那仍然是有傾覆的危險的。但這個風力一般屬於颱風最外圍的情況,颱風渦旋區的風力往往超過12、3級,不是說超大型船舶在渦旋區內絕對就會被掀翻,但凶多吉少,何況就算不被掀翻,不傾覆,強大風浪也會給船舶造成重創。
日本附近海域是颱風多發區,很多臺風會形成於菲律賓附近海域,然後就可能北上,要麼西北方向走中國沿海,要麼正北或者偏東北,都是往日本去的路線,一路上臺風可能迅速增強,到達日本海域可能變成超強颱風。這是中國海上臺風的最常見的狀況,所以中國沿海其實很不太平,而日本似乎更糟糕,前些日子日本不是又遭到最強颱風襲擊了,竟然死了七十多人,要知道日本可是最發達國家之一,如果是落後國家,同樣狀況下,可能死傷人數多的多。所以歷史上在海上遭到颱風重創的,日本海軍就有一個二戰時期的例子:1935年日本海軍第4艦隊就曾經突遇颱風,問題是那支艦隊的日本長官也抱著人定勝天的雄心壯志,堅決要迎風而上,可當時颱風中心最大風速已經達到了40米/秒,最大浪高已經超過14米。這支日本艦隊竟然橫穿颱風,進入了颱風眼。結果悲劇了,38艘軍艦遭到狂風巨浪襲擊,有兩艘戰艦被攔腰切斷,一艘戰艦的艦橋斷裂,而進入危險半圓的水雷艦全部覆沒,還有14艘5000噸以上的大型艦艇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員大量傷亡,損失極為慘重。這樣的例子當然不僅僅日本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遭遇,中國沿海也有。
至於美國福特級航母需要多少級颱風才能刮翻,這個我猜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最多也是理論上計算,比如有研究機構給出過船舶與風浪破壞力的關係公式,網上也可以查到,這個我就不玩了,但我相信,在海上的福特級航母,一旦收到超過12級颱風的警報,它需要做的肯定是要麼重新規劃航線,設法繞過颱風,這是航行中的船舶船長經常會做的選擇,如果確定無法繞過颱風,那就只能停航、漂航,甚至往回跑,等候颱風過去——在龐大、強大猶如巨魔的颱風面前,目前人類所能夠製造的任何大型水上航行器,都是弱不禁風的,都只不過一葉扁舟而已,都是無能與之一較高下的。凡是敢正面抗衡者,都必敗無疑。幸好人類具有高度智慧,懂得“打不過,躲還不行嗎?”的高智慧精英對抗方法,福特級應該航母也不例外。
天淞子
2008年在10級強熱帶風暴當中航行時的情景,超過9米的巨浪已經拍到了飛行甲板上,將艦艏處的救援直升機瞬間吞沒。
戰鬥機”也被水霧籠罩!但,不論是救援的“海鷹”直升機或者“大黃蜂”戰鬥機都被牢牢的固定在了甲板上,不會讓大浪掀倒大海里,並且飛機密封都非常好,駕駛艙內不會進去海水。
“小鷹號”航母排水量為8.3萬噸在10級強熱帶風暴當中基本上是安然無恙的,而“福特號”排水量超過10萬噸,在設計標準和建造質量方面要比“小鷹號”高了不止一個等級,所以“福特號”在10級大風浪當中也不會出現傾覆的危險。
人類有氣象學以來,將風力劃分成了17個等級,海浪🌊的高度也從0米~15米等級劃分,0級風力的表現就是:煙囪冒煙是直上的、樹葉不動;2級風力旌旗被展開,地面灰塵飄起;6~7級風力人頂風難行,雨傘🌂被支不起來;9級風力茅草屋頂被掀開、樹木劇烈搖動...11級以上被定性為颱風!沿海城市發佈“橙色預警”,群眾儘量不要外出...13~17級颱風陸地上極少出現過,這類等級的風力叫做“颶風”破壞力是極其巨大,與地震一樣屬“不可抗拒自然力”!
被巨浪打擊成“折角狀”,已經不能起飛艦載機了。
但這次颱風襲擊當中美軍的航母沒有一艘沉沒,當時的航母排水量在2萬噸級,設計建造以現代標準來看很差...雖然被“蹂躪”的不成樣子,但也抗住了17級颱風!通過這個事例表明,“福特級”航母若是在17級颶風和15米高海浪中航行理論上是不會傾覆的。
知道颱風的形成和襲擊路線,對於海軍來說氣象觀測是一個總要的學科!因為這關係到人的生命和戰艦的安全,航母編隊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絕不會在臺風當中穿行,在接到颱風預警後要進入港口避風或者繞行,不會觸這個黴頭!
現代戰艦都是高價值的,是重要的財產!包括上面的艦載機、雷達,電子設備都價值不菲,如果在臺風當中損壞,維修費用將是巨大的,所以儘量避免與颱風“較勁兒”,安全航行、保證戰艦和艦員的安全才是編隊指揮員要做的事情。
皇家橡樹1972
福特級航母,美海軍第11艘核動力航母,網絡上可搜狗到的資料,足以說明其是一座海上龐然大物,艦長337米,艦寬77米,吃水深度12米(這個數據非常重要,吃水超過10的艦船,在海上哪怕遇到12級颱風,也會穩如泰山),標準排水量10萬餘噸,滿載排水量11萬餘噸,核反應堆輸出功率高達104兆瓦,由四軸螺旋槳轉動推進。
一般航母在設計時,都已經考慮到了會遇到海上惡劣的氣象海況,都有抗擊12級颱風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航母非得和颱風硬扛,航母是流動的海上堡壘,都會提前採取措施,及時躲避颱風的襲擊。
由於福特級航母排水量11萬噸,吃水深度高達12米,因此推測具備抵禦14級颱風的能力,根據計算機模擬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航母只要不遇到15級以上的超強颱風,事實上這種颱風也非常罕見,航母幾乎都可以穩如泰山。
但即便噸位最大的航母,在極端海浪、海嘯當中,也有可能會被掀翻,大自然的能量畢竟是無窮的,遇到超過15級的超強超破壞性颱風,即便穩如泰山的排水量高達11萬噸的航母,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當然,這個是無法真正檢驗的,即便福特級航母是按抵抗15級的超強颱風來設計的,也不敢試試15級超強颱風,檢驗一下究竟能不能抗住15級颱風,那怕常見的12級颱風要來了,為了安全起見,福特級航母也是遠遠地躲開了。
藉機普及下有關氣象知識,當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時,稱為颱風或颶風;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15級,即每秒41.5 米至50.9米的熱帶氣旋,稱為強颱風;當風速大於51.9米/秒時就稱為超強颱風,風速最高可達300公里以上,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這巨大的能量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
在海上,超強颱風來臨時,海浪為逾14米或以上的極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具有嚴重災害性的破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超強颱風陸地少見,極具破壞力,在海上也不常見。
歷史上,美國海軍曾經吃過颱風的苦頭,1944年12月,人稱“公牛哈爾西”的海軍四星上將哈爾西,率領當時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航母特遣艦隊第38特遣艦隊,包括了13艘航母、8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7艘輕巡洋艦、3艘防空巡洋艦以及56艘驅逐艦,與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轉戰太平洋。
卻誤打誤撞地闖進了最高風速高達每小時212公里颱風“眼鏡蛇”的暴風圈中,屬於遠超我國超強颱風標準中心風力每小時185公里,最終,導致2艘航母遭重創,3艘驅逐艦沉沒,140餘架艦載機被毀,有790人餘人死亡或失蹤,讓哈爾西在美海軍中的聲望大打折扣。
綜上,要將美海軍排水量高達11萬噸的福特級航母徹底掀翻,最起碼需要15級以上的超級強颱風,但這也僅僅是猜測而已,唯有經過實踐才能得到證明。
但或且永遠都沒有實踐的機會,因為即便12級颱風來了,哪怕是按抗14級颱風標準來設計的航母,也會躲得遠遠的,從而避開臺風對航母編隊帶來的嚴重損害。
國平軍史
航母如果遇到颱風,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得溜之大吉。當然也有某些海軍將領不信邪的,非得硬碰硬,最後結果都是專治各種不服。
1935年日本海軍中將松下元指揮第四艦隊在太平洋進行軍事演習,可誰知天公不作美,海上颳起了兩個颱風,心急的松下元不願耽誤時間在軍港躲避颱風,強行命令41艘軍艦駛向本州島以東的海面。原本該在日本本土登陸的颱風轉彎和另外的颱風會合,兩股颱風形成了17級的超級颱風。倔強的松下元因為要面子,不但沒有掉頭躲避,反而迎面向颱風駛去,最後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41艘軍艦中19艘軍艦被颱風嚴重肆虐,大量士兵傷亡,航母龍驤和鳳翔也沒能在臺風逃脫,松下元也因此烏紗帽不保。
1944年12月雷伊泰灣戰役期間,擔負海上護航任務的美國第三艦隊遇到了“眼鏡蛇”颱風。艦隊司令哈爾西海軍上將雖然接到了颱風警報,但沒能正確預判,仍然將艦隊滯留在伊泰灣附近海域遊弋。結果三艘驅逐艦葬身海底,89名官兵失蹤死亡。航母雖然扛住了颱風,但是艦首被撕碎,艦上設備損失嚴重,146架艦載機被損壞。
然而厄運一直跟隨美軍的第三艦隊,1945年再次遭遇16級的超強颱風,剛滿血迴歸的第三艦隊再次被颱風重創。在4小時的颱風肆虐中,第三艦隊中200艘各類戰艦擱淺,其中2萬噸的航母被掀翻擱淺在近海,數十艘戰列艦受損嚴重,有200架艦載機報廢,800官兵在臺風襲擊中失蹤。
美國福特級航母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航母,排水量高達11.2萬噸,吃水12.4米,造價更是高達130億美元。比起那些二戰時期被颱風刮翻的航母,實力進步了好幾個臺階。
現在的航母至少可以抵抗12級的颱風,據計算機模擬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航母只要不遭遇大洋中心15級以上的毀滅性颱風,幾乎都可以穩如泰山。這主要是航母甲板大多數採用扁平設計,較高的吃水線,減搖鰭設計讓航母擁有極強的抗風浪能力,只有超過10米以上巨浪的颱風才能對福特級航母造成威脅,一般的颱風是很難刮翻航母,特別是對於重量級的福特級航母更加難上加難了。
那麼既然很難刮翻,航母會不會被颱風颳起的風浪擊沉呢?美國福特級航母使用的是HSLA-115鋼,是最頂級的高抗拉強度鋼,屈服強度高達795Mpa,而厚度僅僅只有40mm-50mm之間。也就是說福特號航母在一平方釐米的飛行甲板上,可以承受8噸的衝擊力。福特航母長333米,寬78米,如果忽略甲板的邊框不計,福特航母的甲板能承受20.78億噸的重量,這需要颱風能捲起207.8萬立方米的海水傾注到航母的甲板上,而世界最大的海洋館容積只有3萬立方米,差不多是70個最大海洋館的海水才有可能使甲板瞬間破裂。除非是海嘯和颱風兩種極端天氣的疊加才能有這種效果。
然而在海上航行的航母最怕的不是風而是海浪。颱風引發強勁海浪主要由兩種形式:強風攪動海洋造成巨浪;颱風的氣壓非常低,由於沒有高氣壓推向海洋,海洋會升高,當颱風跨越海洋的時候,如果速度對的話,頻率一樣就可形成定振波,就是諧波效應。如果一艘航母艦首和艦尾同時處在波峰,而艦體中部處於波谷,就等於海浪從艦的兩端把艦體架空了,龍骨由於承受不住壓力而斷裂,航母一分兩半。特別是對於福特級這種大噸位的航母,一旦遇到颱風引起的海浪,如果在浪高20米的海面上航行,是相當危險的,因此即使再小的颱風如果捲起的海浪夠高,任何航母都退避三舍。
而且在強颱風的環境下,對艦載機的起航就造成嚴重的影響。當風力達到10級,艦載機的升降就很危險了,當風力達到12級後艦載機就必須禁飛,直升機比戰鬥機更加受風力的影響,面對颱風時也更加脆弱。
雖然福特級航母抵抗颱風的能力很高,但是航母一般不會單獨航行,那樣就會是個活靶子。而萬噸級的巡洋艦,大型驅逐艦和數千噸級的護衛艦,抗颱風能力比航母差了好幾個級別,航母上的外部導彈發射架,雷達和通訊天線,以及因機庫無法容納而停在甲板上的艦載機,就有可能被14級以上的颱風吹走。而一旦艦載機在碰撞過程中發生爆炸,特別是艦載機在掛載彈藥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讓航母遭受不可預料的損失。以核動力驅動的福特級航母更加要小心謹慎,以防止核洩漏。
福特級航母雖然強大,但是在海洋中面對颱風的襲擊,還是有很多不可預知性。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還是依然渺小,在進行軍事行動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為了減少非戰鬥性損失,時刻保持敬畏之心都是對的。
梓蕤
眾所周知,美國福特級航母是美國海軍最新的次世代超級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同樣也是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世界上最強大航母。從公開資料來看,福特級航母全長337米,寬78米(甲板寬度),最大排水量11萬噸,不不可謂不大,簡直超級大。那麼,以福特級這麼大的體積和噸位,能否在海面上抵抗的住超級颱風呢?這個沒有一個精確的計算,只能說估計一下。反正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的巨大輪船,只不過是一葉扁舟而已。
作為軍艦,航母的噸位很大,但航母並不是噸位最大的輪船。與航母僅僅運載戰鬥機比起來,那些運載超級大重量貨物穿越各大洋的超級散貨輪、超級油輪以及超大型集裝箱船更加重一些。比如世界上載重最大的散貨輪的載重量有四十萬噸那麼多,航母的所有人員和裝備加起來恐怕也不會這麼多。所以航母那點噸位,在超級大貨輪面前不值得一提。我們通過這些超級遠洋貨輪在臺風中的表現,就能夠大致得出福特級航母的狀況與表現。
颱風是海面上最激烈的運動,一般輪船遇到颱風做的最多的就是躲避。即使噸位龐大的超級貨輪也不例外,畢竟還是有風險的。我們都知道,整個颱風中風力最小,甚至無風的地區就是風眼了。
輪船處在這個位置自然不會有太大危險,但別忘了颱風也是會移動的,所以遲早還是要碰上每秒六十米甚至每秒百米的巨大風速。而普通大型輪船的抗風能力不過10-12級之間,並且還是要保持和風向相吻合。要是讓颱風直接從側面吹入,結果可想而知。風力要是再大一些,就是不會被掀翻,恐怕也要被損害了。
巨大貨輪都如此,航母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是什麼航母,在絕對自然力量面前都是不值得一提的。所以如此福特號航母在出海後遇到11-12級颱風的預警,我估計它多半會臨時改變航線,或者直接往回開。不同於普通輪船的是,航母表面還有許多重要設備,這些都是不能夠經受巨大沖擊的。不過像貨輪上的集裝箱那種,隨便吹好了,不打緊的。
美國小鷹號航母十年前在亞洲海域航行時候遭遇到過一次差不多10級的強熱帶風暴,從當時拍攝的視頻我們不難看出,風暴帶來的十幾米高的海浪直接把航母的甲板都給吞沒了。不過10級風對噸位八九萬噸的航母來說,還是沒有太大傷害的,除了輕微受損之外,小鷹號並沒有受到太大傷害。相比小鷹號,如今的福特級航母更大更強。那麼它到底需要多大臺風才能颳倒呢?沒有準確說法,但只要足夠大,就一定能吹倒。
科羅廖夫
美國的航母每次出海之前都會提前做好天氣預測,如果是天氣狀況不好的話,他們就不會出海,就算是出海之後遇到了比較危險的天氣,他們就會立刻離開危險海域,駛回港灣或繞行,畢竟在大海上人類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雖然航母上有抗風系統,但是航母能夠抵抗的風力是有限的,如果是遇上了那種超級颱風,那隻能是隨波逐流了,再說了航母的造價那麼貴,要是白白葬在海里就太不划算了。
航母的體型龐大,重量也比較客觀,再加上航母本身的抗風系統,只要是在10以下的颱風它都是可以抵禦的,但是如果遇上了10以上的颱風,就會比較危險,但是也不是說超過了10的風力,航母就徹底沒有辦法,有些航母的抗風系統的設計強度比較大,比如我們的遼寧號就曾遇上了十三四級的颱風,當時也沒有掉頭就跑,而是乘風破浪抵禦了那場颱風。
福特號航母是十萬噸級龐然大物,是可以抵抗的住12級風浪的。但面臨颱風或者海嘯這種極端的自然天氣,航母也要退避三尺,碰上臺風可還能堅持一段時間,但是就算不被掀翻,海浪也會對艦體造成損害,高達幾十米的海浪擁有著強大的破壞力。
現在科技發達,颱風等惡劣天氣都可以提前預知,提前規劃好路線,不會去和颱風還有海嘯做朋友,航母是很難被海浪掀翻的。
颱風海嘯那結果就不好說了,到現在人類在無邊無際的大海,我們建造出許多大型的艦船抵抗風浪,也頗有成效,但我們依然要對自然懷著一顆敬畏之心。
自主君
人類科技需要不斷向前發展,即需要人定勝天的勇氣;然面對大自然的不可抗拒,需要敬畏自然,颱風即其中之一,縱然十萬噸的航母,還是幾十萬的油輪,被超級颱風吹翻,跟玩似的,大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不和天鬥了吧。美國超級航母“福特”號,造價130億美元,貴得如同一個金疙瘩,才不會去惹颱風呢,可以說避之唯恐不及,怎麼會拿它開玩笑?若問多少級颱風才能將它吹翻,以為12級以上就要小心了,因為颱風形成的不可捉摸,也無法真實模擬,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直接,只有試了才知道,索性就定為12級好了,也許能吹翻,也許不能,沒人知道。
教訓從來血淋淋。歷史上有兩件事,使人對臺風印象深刻。公元1274年和1279年,元皇帝忽必烈兩徵日本,均遭遇颱風,損失大軍和戰船無數,日本從此拿風當神。1945年,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第一特混大隊,在海上遭遇颱風,損失艦載機142架,32艘戰艦遭到重創,從此美國海軍加強海上天氣預報建設,以致於今,什麼情況能出動,達到了極其嚴苛的程度。不尊自然之理,到時只能聽天由命,尊服自然才是王道,這也是各國海軍海上活動,最為普遍的鐵律和常識,人不和天鬥。
可以做得無限好。颱風12級,時速可達每秒32.7米。15級,每秒50.9米,為超強颱風。當年哥倫布航海,被風暴颳走了所有財寶,跪在地面上曾經哀嘆,遇見這玩意,只剩下死亡。日本兩艘航母,1935年遇到超強颱風,沒吹到海底,也全部報廢,被颱風給弄得面目全非。因為海上風暴的不可預測,海軍艦船隻能建得更堅固,加強海上預報,能避則避,如此而已。
魂舞大漠
水面艦艇的抗風能力指的是在能夠安全航行的情況下,自身所能承受最大風力的能力。其實軍艦因為建造標準和設計優化比民船要高許多,因此抗風能力也比我們想象的要強的多,許多比航母要小的多的軍艦都具有抗12級颱風的能力,像福特級航母這樣的龐然大物想要被風吹翻,這真是一件考驗地球的難事!
(福特級航母下水)
按照我們國家的軍用造艦標準,一般將軍艦抗風能力劃分為五個等級,一級為12級風,二級為11級風,以此類推,五級為最弱的8級風。一般根據軍艦的任務和作戰性質以及活動海域範圍,對不同類型和排水量的軍艦有著不同的抗風要求。
以戰鬥艦艇為例,驅護艦艇排水量在200到1000噸之間要求抗風等級3級,也就是需要能夠承受10級風速(風速24-28米/秒),我們常常吐槽的022導彈艇標準排水量只有220噸,但是卻能抵禦10級大風,想不到吧?
而排水量在1000到2500噸之間的軍艦抗風等級則為2級,也就是需要抵禦11級大風(風速28-32米/秒),看著體格挺小的056型護衛艦排水量不到1500噸,卻能頂住11級熱帶風暴的正面衝擊,怕不怕?
對於排水量2500噸以上的驅逐艦抗風能力則需要達到最高的1級,也就是12級颱風(風速32米/秒以上)照樣面不改色,像4000噸級的054A護衛艦,7000噸級的052CD驅逐艦,面對12級颱風其實都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我國抗風能力最強的軍艦莫過於6萬噸級的遼寧號航母,根據傳聞它的抗風能力達到了108米/秒,不過這卻從未被現實所驗證過,因為就連17級的超強颱風,其中心風力也不過60—80米/秒,百米/秒的風速只在陸地上的龍捲風中發現過!
實際上美國2.5萬噸的獨立級航母曾經在1944年不幸遭遇過眼鏡蛇颱風(17級),但是最終結果也不過是艦載機被吹落水中,木甲板被吹斷,並沒有被吹翻,艦隊中的一些驅逐艦和戰列艦甚至直接從風眼穿過也沒有發生大的意外,只不過是船體進水過多而已。
而現代航母船體普遍採用了全鋼結構,並且有減搖鰭和智能化的壓倉配重,可以隨時自動調整自身平衡狀態,抗風能力劇增,遼寧艦抗風能力達到108米/秒,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福特級作為人類歷史上研製過的最強大的核動力航母,排水量達到驚人的10萬噸,其抗風能力肯定比5萬噸級的遼寧艦要高出不少,如果真的要將它吹翻,17級的颱風也無能為力,估計只有大海嘯才能與它較較勁了!
軍武吐槽君
2013年,世界真正颱風王海燕號生成,中心最大風力,風速每秒一百零五米,菲律賓死亡三萬餘人,專家估級為二十三級!風力之大,史無前例,破世界紀錄。所有航母都要吹翻!
估計吹翻大型航母,十八級就行了。
只有世界最大油輪,五十萬噸,象座小島,海燕號颱風都估計吹不翻。
用戶創維
只要是颱風中心風力在海上的時候就應該超過12級,還有超級颱風。
航母對臺風是可以抵禦的,幾十米的大浪也不怕。但是會造成傷害,比如艦載飛機之類的。
一般都會避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