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夠持續五年、不斷更新節目創意的,更是寥寥無幾。
在我心中,做得最成功、每年都在期待的原創國綜,只有這一部。
第六季,它如期赴約——
奇葩說
主演: 馬東 / 蔡康永 / 李誕 / 薛兆豐 / 羅振宇
首播: 2019-10-31(中國大陸)
季數: 6
單集片長: 120分鐘
節目剛開播,豆瓣評分8.6。
相比上一季的7.4分,本季開局表現不俗。
那個緊張犀利、密集輸出的《奇葩說》,終於又回來了。
導師陣容略微調整,少了高曉松,多了羅振宇。
“情商課”蔡康永、“經濟學”薛兆豐、“不值得”李誕依舊坐鎮導師席位。
第六季的開頭,也依舊延續了第五季的賽制。
通過海選試煉的選手們現場進行“1V1”開槓,贏的選手成功晉級。
如果獲得導師們集體拍下的”壯士請留步“,輸了的選手則進入復活車輪戰。
一樣的賽制,一樣的導師,一樣的味道,卻收穫了天壤之別的評分。
第六季的《奇葩說》,到底“回春”在哪裡?
首先,賽制進行了極其略微、也十分關鍵的調整。
第五季的時候,四位曾經的BBKing分別成為領隊,場外觀戰,多了一份老奇葩的至尊無上感。
這一次,管你什麼妖魔鬼怪清華哈佛,全部打回原形。
曾經所有贏過的辯論、耍過的嘴皮、拿到的無用頭銜,全都變成了胸前的“槓”字。
一個“槓”代表首次參賽的新奇葩,兩個“槓”代表曾經混過臉熟的老奇葩,三個“槓”則是拿下桂冠的BBKing。
贏了比賽,“槓”都是你的;但輸了比賽,你一無所有。
不管你是老奇葩、BBKing,還是新人,全都一視同仁。
稱霸《奇葩說》的黃執中,就在第一場比賽中猝不及防地輸了。
在比賽之前,羅振宇還多押了兩個“槓”給他。
這一下子,一口氣身上一共四個“槓”,全沒了。
曾經的BBKing如今被迫要走上覆活臺,再怎麼無法適應車輪戰的速度和風格,黃執中也要學著面對。
即便是王,也要學會接受失敗、面對挑戰。
參與了每一場《奇葩說》的顏如晶也一樣。
原本自信滿滿的如晶第一次選擇了自己不擅長的戀愛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手的票數一點又一點地上漲。
在票數壓迫下,原本打算輕鬆應戰的顏如晶,也開始緊張了起來。
在開槓期間,她集中火力不停地向對手開炮。
抓住了對方的用語漏洞“子彈”之後,便迅速展開攻擊,絕對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擊潰對方的機會。
而被無緣無故被逼上了30秒開槓臺的席瑞,則實力詮釋了什麼叫“絕處逢生”。
能夠在開槓環節打敗陳銘的席瑞,沒有理由在這個關頭選擇懦弱。
即便是在第一輪開槓輸掉之後,再度上場的席瑞也沒有灰心,而是繼續集中火力,持續緊咬不放。
短短30秒的時間裡,不僅爆發觀點,而且還像是開了二倍速一樣,迅速抓住對手的弱點一一攻破。
只有被逼到絕境,人的潛能才能被最大地激化。
不管是元老還是菜鳥,沒有什麼勝利,是理所當然的。
第六季《奇葩說》的競爭變得更加公平之外,也把鏡頭更多地轉向了新人們。
作為一個辯論節目,自然吸引了不少高材生和傳統辯手們的加入。
但除此之外,更多的還有那些第一次辯論、第一次用心說話的“菜鳥”選手們。
主動挑戰了詹青雲的應用數學在讀博士
但在開槓過程中,他不僅攔住了專業辯手的層層攻擊,而且還以強有力的邏輯思路進行觀點引導。
在最後的30秒結辯中,程思博抓住了詹青雲提到的“愛的純粹”,為自己的觀點立論。
很多時候,愛本身就是自私的、功利的,就不是不求回報的。
與其自私地追求金錢財富,為什麼不去追求愛呢?
觀點之間通過交鋒進而實現融合,這無疑是一場完美、精彩的辯論。
雖然程思博以四票之差輸給了詹青雲,但也獲得了導師們的“壯士請留步”。
令人意外的是,他卻婉拒了進入復活賽的機會。
“如果我人生最後的一場辯論是在這裡,和青雲老師打的差四票,我覺得這對我是非常非常短暫的辯論生涯,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完美的結局。可能我之後的表現就不會這麼好了,我也真的是不願意去把它破壞。”
對他而言,擁有過一次完美的辯論經歷,或許比走下去更讓人心潮澎湃。
還有主動挑戰了“段子王”傅首爾的嶽嶽,是《偶像練習生》出身偶像團體成員。
作為愛豆,唱歌跳舞長得帥是職業素養。但參加辯論節目,能不能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不禁讓人保持懷疑。
在面對蔡康永提問為什麼要挑戰傅首爾時,嶽嶽直言——
最意想不到的新人,當屬由於順位被迫對戰黃執中的雷哥。
當其他人都聞風喪膽、選擇退縮的時候,雷哥不僅沒有慫,而是從容不迫地、以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擊破了黃執中論點中的漏洞。
該不該給部門新同事發喜帖,黃執中不斷強調人要學會認同“差別待遇”,雷哥則直接指出——
“差別待遇,是職場新人最怕聽到的一個詞。”
觀點產生共鳴,雷哥也史無前例地逆襲,成功打敗了黃執中。
華麗的高校學歷和豐富的辯論經驗,不再是選手們唯一的閃光點。
對於《奇葩說》而言,作為一個以語言為核心的節目,所輸出的觀點和價值,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第六季之所以能夠在開播拿下高分,少不了那些閃閃發亮的高光時刻。
雖然初賽中的大部分的辯題,依舊是這些年來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卻從中獲得了新的內容和價值觀。
“如果有一個按鈕可以一鍵復活你最愛的人,你會怎麼做?”
詹青雲提出,這項科技的發現,並沒有改變死亡的本質,而是改變了我們對於“人為什麼會死”的回答。
久而久之,這種復活的技術也成為了我們的心中的負擔。
“死亡不再是每個人的宿命,它成了某些人的責任。”
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責怪自己,沒能將最愛的人復活,“因為死亡不是宿命,死亡是我的責任”。
愛的本質是純粹的,這項科技讓我們不再相信純粹的愛。
未來的世界裡,不僅存在著貧富分化,還將出現“生死分化”。
向來金句百出的傅首爾,在“要不要教育熊孩子”的辯題前,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重要性。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熊孩子很糟糕,但他們也依然需要來自成年人的善意。
在孩子面前,
“伴侶媽媽跟我要我們家的鑰匙,我該不該給?”
僅僅30秒時間,許吉如連續提出了兩個論點——
大家庭與小家庭之間的關係維護,“我不想讓伴侶難做”,所以這件事情由我來做。
而與此同時,既然伴侶媽媽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她也希望我能夠表個態。
用善意來揣度他人,才能夠真正地以心交心。
“這把鑰匙,您不是失去了一個兒子,是多了個女兒。”
“你願意成為一個高智商的討厭鬼嗎?”
大家眼中裝瘋賣傻、不會辯論的“老奇葩”大王,其實比誰都渴望成為“高智商的討厭鬼”。
辯題就如同生活中的抉擇一般,反正都是令人討厭,到底是要繼續保持初心,還是嘗試著向“高智商”努力一下?
“不是我在迷戀智商,而是我渴望進步了。”
沒有人希望自己因為傻而被討厭,更沒有人願意被當做一個可悲又可笑的傻子。
這一次,她選擇了努力,不再裝瘋賣傻,不再倚“老”賣“老”。
“我想變得聰明一點,哪怕不成功,哪怕我今天會輸,但是我至少努力過了。”
我們期望從《奇葩說》中獲得的,不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人,而是那些在底層呼喊著、我們從未聽見過的聲音。
第六季,那個支持著不同發聲、不同觀點的《奇葩說》回來了。
相比第一季9.1分的高評價,已經歷經5年時間的《奇葩說》,也改變了很多。
2014年《奇葩說》第一季
不能說這一季就絕對完美、絕對出色,但它也已經竭盡全力。
作為一個綜藝節目,有人認真辯論,也就必然有人要娛樂大眾;有人輸出觀點,也就有人滿篇段子。
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能夠引發大眾共情思考。
那麼層出不窮的金句段子,同樣也能擊中大眾內心的搖擺不定。
《奇葩說》的本質,或許早已不是探討某種真相。
而是在慢慢地讓更多的人學會怎麼說話,怎麼好好說話,怎麼好好聽人說話。
學會聆聽,學會傾訴,學會認同。
語言的交鋒、思想的碰撞,我們隨時歡迎。
但,我也絕對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