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模式轉變、加快科技創新是中國人的共識!
關於經濟增長模式的研究很多,但是綜合無數經濟學家的理論,結論不外乎就是:經濟增長有兩個源泉,一是要素投入數量增加,一是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的增加。
單純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推動經濟增長,會受到資源有限和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的制約,所以,創新驅動、尤其是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自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以來,我國曆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不斷強調這一論斷。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更是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到新的高度。
事實上,無論是我們一直倡導的把我國的發展方式從以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向以質量效益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轉變,還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科技創新都是絕對的主角,沒有之一。
科技創新的路徑選擇
縱觀各國科技創新發展的路徑,我們也能看到過往幾條不太一樣的路徑。
路徑之一,就是國家主導的計劃創新模式。這個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前蘇聯。
舉國投入的模式在特定的環境下有其優越性,但是畢竟也有很大的缺陷。
雖然蘇共要求在第九個五年計劃(1971-1975)期間實現“由粗放增長方式到集約增長方式的轉變”,但是由於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並不適合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雖然蘇聯黨政領導機關連篇累牘地號召實現“集約經營”、“增長方式轉變”,但是據蘇聯經濟學家阿甘別疆的計算,從1961—1984年的24年中,要素生產率提高無幾。(資料來源:《吳敬璉文集》(中),第727頁,中國編譯出版社)
我國建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是學習蘇聯經濟增長之路,自從1956年初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始,我們一直採取政府直接操辦的方式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由政府制定規劃,提出項目,然後動員和分配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攻關,並制定國有企業進行從技術發明到產品的轉化,並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巨大成果。
但是,必須承認,這種路徑的適用性是有限的。昨天的優勢可能就成為今天的劣勢。
路徑之二,是市場經濟+強政府幹預模式。
以二戰以後的日本、韓國為代表,也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有很大的吸引力。
日本通產省在戰後的機械工業振興運動、電子工業振興運動、大規模集成電路公關等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被看成“亞太模式”的範例,曾經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電子工業的發展。
1976年-1979年,為了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方面趕超美國,日本政府出面協調5家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組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究組合,研製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政府並投入大量補助。
1980年日本比美國在半年研製出64k存儲器,比美國在兩年研製成功256k存儲器,並由政府支持的大財團生產和銷售。
1981年日本生產的64k動態隨機存儲器已經佔領70%的世界市場份額。
到1986年,日本半導體產品已經佔領世界市場份額45.5%,高於美國的44%。這種路徑也顯示出在某些方面的巨大優勢。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功的路總是難以複製。
在半導體產業巨大成功之後,日本希望同樣在開發高清晰度電視(HDTV)方面複製這個成功。並於1991年正式開始模擬式HDTV節目的播放。
但與此同時,美國以千軍萬馬各顯神通、誰取得成功就以它的技術標準作為行業標準的方式進行視聽技術的研究,1988年,美國有不同公司開發的、互不兼容的24個HDTV制式方案。
結果在1991年,一家美國公司向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了開發數字式HDTV的計劃,接著另一家美國公司在1993年開發出數據壓縮和解壓縮技術,使得在單個頻道中傳輸多達10套電視節目。
1996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批准了數字式HDTV標準,使日本在模擬式HDTV方面整整20年的投資毀於一旦。
在日本的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計劃能力終極是有限的,科技創新的火種總是存在於社會大眾的各個領域,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路徑之三:市場競爭為主的創新模式。
政府通過建設競爭性的、透明和公正的的市場規則,並輔以建設完善的風險投資制度和資本市場激勵制度的科技創新制度。
美國無疑是這方面的領先者。美國不僅有全球最優秀的大學教育體系,有大家心心念唸的納斯達克市場,2018年底,標普500指數的行業市值構成中,科技+醫藥的市值佔比高達38%,而我國滬深300指數的行業市值第一名是金融業,市值佔比43.8%。
科創板是推動科技創新
幾個維度的聚合點
在《金融不虛》第七章“打鐵不忘自身硬”的開篇,筆者有一篇題為《競爭論》的小文章,觀點是不管是企業競爭還是國別競爭,大家最終競爭的是資源配置效率,而資源配置效率最終取決於科技、金融和組織。
《金融不虛:新三板的邏輯》
高鳳勇、布娜新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科技解決的是某個垂直方向資源配置的手段問題,金融技術通過價格信號解決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流向,而組織,是一種生產關係,最終解決如何激勵人的問題,而科技創新終極也是更多要依靠人力資本。
我們要在上交所建設科創板,恰恰是結合了上述幾個方面的聚合點:我們建設一個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制高點,為科技創新提供最靈活的資源配置舞臺和最好的激勵模式,從而影響和帶動整個國家的創新驅動氛圍。
這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是極端必要、極端重要的。
建設更好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推動科技創新
科創板作為筆者建議的“科技大大板”,更多地會起到兩方面的作用:
第一、在市場機制下選擇出優秀的企業,使強者恆強;
註冊制環境下,市場的篩選機制更強,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強者恆強,這個會跟A股有很大差異。
而每個領域的強大企業都會在自己周圍引領一個科技生態鏈條的形成,從而引領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
第二、給予優秀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超強激勵;
作為最好的投資退出舞臺,交易所的這種激勵使更多的科學家、科技人才關注成果轉化,激勵企業家重視對研發的持續投入、對企業科技人才激勵與任用的制度的建設,也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去尋找“下一個”科技奇蹟。
但是科創板絕對不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全部,科創板的容量有限,註定承載不了源源不斷、層出不窮並擁有不同發育水平的科技創新企業。
我們千萬不能對科創板的孵化和培育功能寄予過高的期望。
在這個領域,恰恰是新三板市場大有可為的空間。
新三板市場定位於科技創新型、中小型企業的主戰場,要打造更好的孵化和培育功能。
新三板要融合好社會的風險資本,與孵化器、加速器、各地股交中心、滬深交易所市場一起交相輝映,形成真正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板塊,重複建設不好,完全沒有競爭也不好,大家相互錯位、有限交叉、適度競爭的格局也許最有利於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
所以多讀原文件中關於定位的闡述非常重要。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