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大型恐龍足跡點
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組成的考察隊考察後發現,一般來說,一個恐龍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只有一兩種,但此次發現的足跡點的恐龍足跡有7種類型,包括肉食性恐龍、植食性恐龍,以及鳥類足跡,整體足跡的數量超過300個。在這些恐龍足跡中,最令邢立達等人興奮的是四道並列的兩趾型足跡,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兩趾型足跡大多數屬於恐爪龍類恐龍所留。這類恐爪龍中有一種叫馳龍類,它們生性十分兇狠,常常出現在包括《侏羅紀世界》等恐龍電影裡。
2
WHO將“遊戲障礙”列為新疾病 哪些症狀可被確診
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把沉迷於網絡遊戲或電視遊戲妨礙日常生活的“遊戲障礙”認定為新的疾病,作為依賴症的一種列進了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這是由於隨著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普及,遊戲成癮不斷蔓延,在包括日本的世界各國已成為問題。
WHO負責人指出“有估算顯示玩遊戲的人中有2%至3%存在遊戲障礙”。之前沒有正式的疾病名稱,此次通過列入作為國際標準的疾病分類,負責人強調“期待在各國的診斷病例增加、推進研究,能有助於確立治療方法”。
WHO定義的遊戲障礙具有以下特徵:無法控制想玩遊戲的衝動,與日常生活相比更重視遊戲,即使出現健康受損等問題仍然繼續玩。如果給家庭、社會、學業及工作造成嚴重障礙,這些症狀至少持續12個月,則可以診斷為患有遊戲障礙。
3
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課題組與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中,通過調控碳—碳偶聯“後反應”步驟,抑制烯烴產生實現高效多碳醇轉換,讓二氧化碳“變身”多碳醇燃料成為現實,併為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的選擇性製備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催化》上。
中國科大的科學家們在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中,發現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有利於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反應路徑的選擇,通過抑制乙烯的產生從而促進電化學合成多碳醇。課題組通過膠體成核方法,合成了一種缺陷可控的硫化亞銅納米晶,再利用原位電化學還原方法,成功研製了一種新型銅納米催化劑。
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利用流動電解池設備解決了二氧化碳傳質限制,促使這一催化劑的多碳醇法拉第轉換效率達到32%、每平方釐米轉換速率超過120毫安,是目前國際上報道的最高電流密度。